江门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和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等各项工作,多点发力构建“五大体系”,促进全市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规模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据统计,截至2019年2月,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1%,控制在省目标3.5%以下;截至2018年底,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88万人,促进创业0.49万人,各项就业指标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一、构建“1+1+N”就业政策体系。结合我市就业形势,梳理优化就业政策,构建起“1+1+N”就业政策体系,有效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一是出台江门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作为整合近年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统领“1”,保障就业创业政策的可执行性、可延续性。二是出台“江门市促进就业九条”,作为落实“稳就业”工作的中心“1”,提出用60多项措施、40多项补贴政策为全市劳动者夯实促进就业创业基础。预计2019年将安排2亿多元用于支持就业创业,为全市企业减负5亿元以上。三是印发《关于应届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补贴实施办法》等11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作为分开实施的独立就业政策“N”,全面落实两个“1”文件中的各项补贴,实现对国家和省政策的有益补充。2018年,江门市享受就业创业补贴约7万人次,累计发放补贴约1亿元。
二、构建“一对一”就业服务体系。利用江门市就业实名制信息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线下对求职和困难就业人员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线上做到24小时全天候服务企业和个人。一是就业信息精准把控。截至2019年2月底,系统上注册的用工3人以上(不含3人)企业为约2.4万家,办理网上备案企业2.3万家,办理网上申报企业2.2万家,注册率、备案率和申报率均高于90% 。此外,平台联合工商、税务、社保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搭建完整“沟通”渠道。二是利用实名制信息系统,定期搜索匹配各项要素与政策条件,对个人求职意愿、工作经历、学历、技能、工作年限等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对碰企业网上招聘信息,提高求职与招聘成功对接率,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一对一”精准化。
三、构建“一整套”就业载体体系。一是打造大学生、硕士、博士三个层级的横向创业孵化基地,构建“1+14”的市县(区)级纵向孵化载体体系。其中,江门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入驻创业团队185个,累计带动就业1708人,被评为“2018年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二是建成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双创”园,总投入600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可容纳100个创业团队,园区定位具备示范性及辐射效应的珠江西岸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三是建成全市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近20家,进一步优化促进我市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着力打造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集聚平台。
四、构建“一张网”的就业监测体系。一是在全市实施“互联网+失业救济”,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保险待遇、培训信息、就业岗位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目前,全市已建立了73个“一站式”服务站点。截至2019年2月底,核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4.4万人,办理失业保险待遇资格验证15.1万人次。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本级、市(区)、镇(街)人社所和监测点的自上而下的四级联络机制,约1000个监测样本。通过企业用工定点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等数据,每季度形成《江门市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分析报告》,设置相应的失业预警措施,及时分析反馈我市就业形势。
五、构建“一体化”的就业提升体系。一是鼓励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残疾人等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根据合格证书发放技能培训补贴。2018年,全市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约4.5万人,其中 “粤菜师傅”工程已开展培训约3000人。二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1家,技工院校3所,截至2018年底,江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13.7万人,占技能人才比重约30%。三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先后举办了工业设计、物业管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汽车维修等17场职业技能竞赛,营造技能人才培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