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制度自1985年建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实践表明,博士后制度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铺就了“成长路”,为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了“助推器”,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试验田”。近年来,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实施市委“人才倍增”工程,以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为抓手,大力推进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和博士后引育,在促进高层次人才聚集、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用得到稳步提升。
为集中展示我市博士后工作成效,现结合重点产业推出“博士后风采录”系列宣传,进一步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为江门“六大工程”增动能添后劲。
一、生物医药产业链代表:张鑫博士后
张鑫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分子医学专业,江门市中心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进站项目课题是《钙调蛋白样蛋白5(CALML5)的参与乳腺癌肺转移的机制研究》,任江门市中心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青年联合会12届委员会委员,江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江门市健康科普专家,江门市二级高层次人才。
张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中药分子的作用机理。目前,张鑫博士获得发明专利6项,主要集中在肿瘤脑转移的新靶点和诊断标志物的应用,主持过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4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近期代表性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Oncogene、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Cancer Letters等国际主流肿瘤学及分子医学杂志。在医院全方面的支持下,张鑫博士完成了市中心医院公共科研平台和临床生物资源库的初步建设,获得市级工程中心认定,参与到市中心医院精准医学诊疗中心的建设和分子病理诊断中心的运营,为临床提供肿瘤分子诊断的报告解读和遗传咨询。与此同时,张鑫博士还是多个高校的兼职教师,并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分别担任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Current Gene Therapy和PeerJ国际期刊的编委。
二、生物医药产业链代表:张丛光博士后
张丛光博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鹤山市新的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站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江门市二级高层次人才,SAC/TC297温室气体国家标准工作组秘书处成员及绿色供应链国家标准工作组成员,工信局、科创委和社科联等专家库成员,碳普惠专委会委员。进站项目课题是《利用特异性生物肥料种植的金钱草及其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开发》。
张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供应链环境合规与低碳战略、碳足迹核算等级评价规则及其标准化,以及复杂系统的碳源-碳汇时空分异与调控机制。
进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作以来,张博士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2篇,申报5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制定2项团体标准,获得金博奖优胜奖等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入选2022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近五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十篇,申请及授权专利6项,副主编参编专著1部。
三、新材料产业链代表:刘英俊博士后
刘英俊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广东华艺卫浴实业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主要进行用于水暖卫浴的橡胶密封件的研发与应用工作,进站项目课题是《用于水暖卫浴的橡胶密封件的研发和应用》。
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橡胶基类玻璃高分子材料和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她在站期间对二烯烃橡胶基体及橡胶-颗粒界面处动态共价键的构筑、构-效关系研究及性能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目前,刘博士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企业横向课题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四、新材料产业链代表:范世通博士后
范世通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0年1月进入在台山市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从事高性能铝合金材料设计、挤压和热处理工艺以及应用研究,进站项目课题是《高强高热稳定性铝合金汽车吸能盒技术的研究》。今年出站后留在江门,担任台山市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在站期间,范博士重新组建企业的研发团队,率领研发团队完成公司内部立项科研项目30余项,申请江门市科技项目2项。所有研究成果均成功应用于公司主营的3C、汽车铝型材产品,形成了具有金桥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合金体系,如KHC、KHL、KHV等系列合金。其中,KHC62、KHC63、KHC66、7K76等合金分别通过大众、奔驰、丰田汽车的认证,KHL系列合金通过了华为、小米、谷歌等3C产品的认证,KHV系列合金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在站期间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4篇。
与此同时,范博士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和人才平台的建设,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助力企业高速发展。在铝合金材料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与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借助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仪器等优势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展4项研究课题,为打破企业技术“瓶颈”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