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其中,江门市农业农村局(江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规划开发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盼了28年,多亏上面的好政策,不仅帮忙解决了小孩读书和老伴看病的钱,还让我们一家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年前,开平市苍城镇附城村精准扶贫对象张瑞清一家从被认定为D级危房的祖宅搬到了两层高的新房里,每层足有80多平方米,各类家电一应俱全,过上了一个幸福年。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攻坚,贵在精准。
一路走来,市农业农村局扶贫规划开发科牵头构建“1十N”相对贫困帮扶政策体系,建立综合动态识别、政策供需匹配、防止返贫监测三大机制,实现相对贫困“靶向治疗”。全面实现贫困人口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基本医疗和饮水安全“3+1保障”,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老区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扶贫造血机制、扶贫扶志扶智互促机制。激发贫困户‘想脱贫’的干劲,增强‘富起来’信心。”市农业农村局扶贫规划开发科科长林锡江说。
台山市汶村镇千亩渔业光伏产业园内,电表箱里跳动的数字,成为当地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断积攒财富的“阳光存折”,每人每年享受“伏”利2000多元;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江门馆内,人来客往,成为江门消费扶贫的形象窗口,展销数百种消费扶贫产品;江海区礼乐街道的扶贫工作坊成为众多贫困户的“就业之家”,欢声笑语时常从这里传出,累计帮扶25户贫困对象以及30多户低保户、困难户实现家门口致富……
过去3年间,我市累计建成规模扶贫项目215个,涉及资金1.37亿元,实现全市所有镇(街)扶贫产业“全覆盖”。2020年设立首期额度不少于1000万元的产业帮扶发展基金,支持扶贫新产业新业态、联贫带贫经营主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鼓励引导和推动企业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和就业安置基地112个,累计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736人;全市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享受“一对一”就业服务,6089人实现就业;累计建成江门消费扶贫平台以及7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实现消费扶贫产品消费总额超2.7亿元,带动贫困户4000多户增收。
要想实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高质量脱贫,离不开“政府+行业+社会”大扶贫工作格局的构建,市农业农村局扶贫规划开发科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
创新开展“千(万)义工助千户”“百医牵百村”“百企扶百村”三大社会帮扶模式,积极发动志愿者、医疗服务队和企业力量开展脱贫帮扶。实施大社区扶贫,以广东扶贫济困日、全国扶贫日等为契机,开展扶贫慈善活动,强化社会资源链接,2016—2020年累计筹集善款达8.43亿元,广泛用于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就业等领域。
“收入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这些并非是真正的脱贫。成为别人所需要的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那才是我所想要的脱贫。”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精准扶贫对象梁信锋在扶贫干部指导下,潜心学习发展水稻种植增收,将承包的200多亩稻田打理得井井有条,家庭年收入突破20万元。摘掉贫困帽后的他,成立了一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9户精准扶贫户种植水稻,引领乡亲们“飞向”致富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更需要攻坚克难的“精气神”。
从2014年实行城乡统筹帮扶到2018年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改革探索,再到2019年和2020年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市农业农村局扶贫规划开发科不断围绕如何建立解决相对扶贫的机制,探索推动扶贫开发方式向“造血式”“常态化”“大合唱”转变,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2020年,在前期扶贫改革基础上,我们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研究制定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行动方案,通过实施增强乡村产业带动能力、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10条措施,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战略和工作体系整体转型。”林锡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