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局,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任务目标,在惠民生、顺民意、暖民心、解民忧、纾民困上下功夫,以“五个致力于”举措,推动“为民办实事”机制落实落细,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一、致力于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千方百计“惠民生”。
出台《江门市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方案》,采取“一项任务、一个推进方案”措施,对全市1056个行政村的村庄进行分类管理,完善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治理等长效管护制度,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提档升级。大力开展“无废村庄”创建工作,推进农业农村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引导广大村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目前已授牌市级“无废村庄”5个。投资2534万元,推进蓬江区良溪村等7个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建设,其中开平“邑美侨乡•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重要节点赤坎华侨古镇周边35个村庄村容村貌改造提升显著,为2023华侨华人 大会的成功举办注入了一道亮丽色彩。
二、致力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凝心聚力“顺民意”。
制定《关于整治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短板问题的专项工作方案》,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对账销号、压茬推进,确保整治到位、取得实效。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监测机制,对经营性收入存在不稳定风险隐患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梳理,落实通报提醒制度,巩固经营性收入10-15万元行政村的发展成效,推动相对薄弱村稳定增收不反弹。深化相对薄弱村扶持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加大帮扶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激发内生动力培育“造血”式产业长效发展机制,努力实现村组集体总收入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0%的新突破。目前,在全省提前实现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100“摘帽”,形成资源型、产业型、土地型、文旅型、“飞地”型等五种类型12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有效促进村集体增效增收。
三、致力于实施党员先锋工程,用心用情“暖民心”。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发动在职党员到对口帮扶地、企业社区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我的岗位我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农业技术难题。一方面,成立“党员农检先锋队”,多次到蓬江区残疾人服务中心开展“爱心助残 送学上门”活动,为公益农场提供农产品免费检测服务30余次,面向康园中心社工、学员开展农业知识授课辅导60余人次,赠送书籍30余套。另一方面,派出“党员农技特派员”,深入鹤山市古劳生态园公司、桃源镇艺华茶场、共和镇来苏鹤泉茶场等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实施面对面把脉问诊,开出“处方”,帮助茶园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同时,在水稻、玉米、番薯等粮食作物的日常肥水管理和植保等方面为种植户提供科学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累计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0余次,派出“党员农技特派员”30余人次。
四、致力于深化改革推广技术,创先争优“解民忧”。
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提升检验监督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渔船检验力量不足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清单》事项,积极推进渔船检验社会化改革,提升渔船检验监督水平。推出“自检+委托”并行方式开展渔船初次检验,优化渔检工作流程节点措施,完善机构采信、条件核查以及全过程监督、重要节点参与的检验监督机制,有效解决全市新造渔船(尤其是粤东籍渔船,全市开工建造粤东籍渔船多达33艘)“工期紧任务重”等渔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印发实施《江门市2023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方案》,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动6家企业完成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生产主体)申报。指导广东联一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创建省级大刺鳅原种场,推动该公司获得“省级潭江大刺鳅原种场”资质认证,并被认定为广东省首家省级大刺鳅水产原种场。
五、致力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长效常治“纾民困”。
印发《江门市农业领域重大事故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方案》,开展全市农业领域重大事故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组织人员累计抽查检查企业355家(次),发现一般隐患170个,已完成整改168个,指导、扶持企业19家(次)。联合市委政法委等13个部门制定《江门市清理整治涉渔“三无”船舶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压紧压实属地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统筹各方力量对涉渔“三无”船舶实施集中攻坚打击,推动实现涉渔“三无”船舶存量有效清除、增量有效遏制的目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入开展江门“广东第一田”三年实施方案,打造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绿色生态、智能智慧、三产融合的全国种粮示范田,确保粮食安全。我市在2022年度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排名第一,已连续5个年度被评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