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2020年,广东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东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相对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后脱贫攻坚时代,如何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由“脱贫”向“致富”飞跃?
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接续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我国高质量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更是贫困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广东正在大力推动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留下一个美丽乡村、一笔重要资产、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
韶关市新丰县梅坑镇大岭村内,有一座大岭桥。这座在几年前修建的桥梁,彻底解决了2000多名村民雨天出行难题。
以前,一遇到大雨天,河水时常会漫过河堤,淹没原有的旧桥。村民不仅过河困难,发展产业更是难上加难。
2016年,广东省国资委开始定点帮扶大岭村。不久后,在驻村工作队的争取下,广东省交通集团投资352万元援建了这座桥梁。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交通改善了,才能奠定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大岭村在省国资委的帮扶下,引进建设采摘园、塘陂岭绿道和大岭村御水湾温泉等项目,村容村貌转变、产业帮扶成效明显,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省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自2016年以来,省属企业投入粤东西北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共计640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共计7104公里,乡村道路硬底化820.887公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557个,污水处理投资规模387万吨/日,服务范围15880.17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965.51万人。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要条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东在推进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大力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支撑能力,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018年7月,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就将“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列为重点内容之一,就“加快实施交通扶贫”“大力推进水利扶贫”“大力实施电力和网络扶贫”作出具体部署。
截至2020年11月,广东贫困村200人以上自然村路面硬化全面完成,行政村和自然村集中供水率分别达99%、98%以上。贫困村公共服务站、标准化卫生站、快递物流覆盖率分别达99.8%、98.5%、80.2%,全部连通100M以上光纤,全省14.2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覆盖率达95.4%、4G覆盖率达97.3%。
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2020年9月,由中共广东省委农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举办的主题综艺《乡村振兴大擂台》收官。经过激烈竞争,清远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获全省“五强村”称号。
而就在几年前,河头村还是省定贫困村。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大擂台》全省“五强”的美丽蝶变,离不开河头村大力发展的桑芽菜产业。
2017年,在广东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河头村建成桑芽菜基地,成立了万仔蚕桑专业合作社,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带领村民共同学习种植技术,带动村民共同参与种植、共同致富。
“该产业基地在省委办公厅的帮扶、村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社自身的努力下,正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具有村民参与度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发展稳步提升的特色扶贫产业基地。”驻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刘振隆介绍。
截至2020年底,河头村全村种植约1200亩桑芽菜,实现年产值约1800万元,带动5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20户。在河头村的带动下,九龙镇全镇种植桑芽菜面积达8000亩,实现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发展。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产业扶贫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为今后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云浮,该市创造了整镇推动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的“云浮经验”,形成“镇镇有产业、村村有基地、户户有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广东依托“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全省创建14个国家级、161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2000个村、200个专业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3.21亿元,惠及贫困户70664户;建设光伏扶贫电站9300余座,带动贫困户20余万户。
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2020年4月14日至5月4日,在广东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举办了第二届粤菜师傅培训班。
持续20多天的免费培训课程十分丰富。老师们平均每天至少教授一个菜式,这让不少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和其他村民从对烹饪一知半解变成厨房达人。
加上半年前举办的第一届,两届培训班共培训了100多名村民,其中不少是贫困户,有的人还因此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机会。
下屯村村民孙少平就是其中之一。此前一直在广州、佛山等地打工十几年的他,长期与家人分离,早就想回家工作,却一直找不到机会。
得知下屯村第二届粤菜师傅培训班举办的消息,孙少平第一时间赶回来参加培训。培训班尚未结束,他就被推荐到离下屯村不远处的一家农家乐工作。
“如今我每月收入6000多元,跟在珠三角打工的收入相当,花销却减少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真的特别高兴。”孙少平说。
目前,下屯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专业村”,在外从事厨师工作的达2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以厨师为职业。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脱贫攻坚核心在“人”,乡村振兴同样核心在“人”。
近年来,广东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103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78万个,帮助全省41万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就地就近就业22.9万人,人均就业增收1.8万元。
截至2020年底,广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3万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9817名,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76元。
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2020年6月,下屯村迎来新一任党支部书记阮蔼宜。阔别家乡多年的她,曾担任河源市源城区纪委常委。在义合镇党委和驻村工作队的争取下,她放弃在河源市区的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家乡。
“看到家乡那么大的变化,我希望能够为家乡多做一些事。”阮蔼宜说。
回村不久,阮蔼宜就很快进入角色,带着党员干部走访村民,推动村中项目的落地。
近年来,广东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建强“两委”干部队伍;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从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脱贫攻坚战虽然收官,但持续增强的农村“造血”功能,不断筑牢的人才振兴基础,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将持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