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农,天下之大业也。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端牢中国饭碗至关重要。2020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为此,各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要求,将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并强化结果运用,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查处纠正,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同时,既压实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又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集体和农民“得实惠”。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只有把产业做大了,农业农村就大有希望。一方面,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农民实现由单纯的粮食生产者向粮食经营者转变,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农村广阔天地“挑”起“金扁担”。
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用科技技术武装农民,用现代管理改造农业,特别是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要聚焦农民最关切的问题,让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动能更强劲。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做表面文章,让更多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疏解农民忧心事,让一项项政策落到农民心坎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面向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不断为端牢中国饭碗不断增添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