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江门地处 城市群,是全省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市,同时拥有广袤的农村大地和庞大的农民群体,全市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58万人,占据全市人口总数“半壁江山”,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最合适不过的“练兵场”。
去年2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明确把我市列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成为全省2个地级市试点之一开展先行探索。近一年来,我市制定《江门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提升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稳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结对帮扶工作措施、创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等,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落地见效。
古劳镇大埠村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开发丢荒土地,发展大棚蔬菜规模种植
创新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小康的“后半篇文章”,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发展,事关共同富裕,改革试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江门作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省级试点市,从2021年开始至2023年结束,总体目标是突破现有机制体制,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模式,重点任务是消灭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心在农村集体经济,目的是发展,关键在创新。我市用好用活“三板斧”,全面推进建立健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第一斧,“挥向”管理运行机制。广大农民群众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至关重要。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能力,在全省率先启动“三结对”挂钩帮扶薄弱村机制,结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共派驻队员485人,带动锻造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广、深化“积分制”等善治模式,凝聚农民共谋集体经济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探索村组联营合作……以实在举措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行动。
第二斧,“挥向”激活资源要素。广袤的农村大地遍地是宝,需要唤醒“沉睡资源”价值,催生融合发展的“化学反应”。我市充分依托 (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中央大厨房”产业集群、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行动等平台和载体,建立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联结机制,带动村级集体增收和联农带农工程发展;探索村组两级联营机制,盘活闲置资产资源,以股份制合作等方式联营经营性项目;加快制定激活土地要素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制度,落实好“3亩地”扶持薄弱村发展等创新举措,以特色思路让农村资源要素整合流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家底”。
第三斧,“挥向”分类施策机制。每个村环境不同、基础不同,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我市积极强化示范创建机制,结合不同村级集体基础和资源优势,创新以示范创建和示范项目建设等,积极打造一批村党组织战斗力强、经济项目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凸显的示范村,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调动起村级集体主动发力的积极性,促进村级集体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模式。
另外,江门市本级财政自2021年起,连续两年每年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资金中统筹安排3000万元,用于薄弱村经济提升、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和模式等项目。同时,争取到2022年中央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2730万元,支持我市91个以上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打牢“地基”——推动专项改革试点走深走实
自开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以来,我市狠抓试点实施方案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打牢“地基”,推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走深走实,取得了不俗的工作成效和亮点。
万丈高楼平地起。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再建房”,以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好了不合算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江门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获得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表彰,同时新会区、鹤山市、恩平市作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创造了有效经验。
“我们在全省率先探索‘两预两委托’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开展土地流转示范片建设,推动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61.55%,走在全省前列。同时全域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率先建立农村资产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实现全市累计网上交易408.31亿,增值35%。”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才能被激发,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发展壮大起来。我市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从“新”出发:全省唯一省级“农业特区”在台山创建,聚焦农村土地、农产品交易流通、农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探索联结港澳、服务湾区的内向深入、外向发展双向循环新模式;全省首个地级市成立金融支农联盟,推动26家银行保险机构与12个示范村(镇)挂点结对;启动江门市省级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打造县镇村联动的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示范基地,服务土地10666.7公顷以上……
初迎“丰收”——专项改革试点要遍地开花
鹤山市古劳镇大埠村地处西江河畔,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历来是意气风发、敢闯敢拼之地。近年来,该村勇当“排头兵”,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
“我们通过整合村组两级资源,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联合体,将10个生产小组以资源入股方式组建大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体),整合约103公顷大的鱼塘、禾田等经营性资产托管给合作社(联合体)统一经营,经营收益按照各生产小组鱼塘股、禾田股的份额比例进行分红,再由各生产小组进行农户分配。”大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华胜说。
村民共同进退、共享收益后,大埠村便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开发大埠村沙田地原丢荒的4.13公顷土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土地租金实现收益翻倍;同时鼓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互利共赢。
土地盘活了,资本进来了,项目落地了,集体腰包鼓起来了……充满希望的侨乡田野上,广阔农村天地正大有可为。蓬江区荷塘镇康溪村打造全市首个采用“代建+返祖”模式的村改项目,一期工程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台山市大江镇石桥村分阶段建设24公顷集体经济生态种植基地,并创立“桥发”绿色无公害生态品牌;开平市百合镇儒西村以“儒良胡氏始祖古村落”为主题,先后建设完成时光文化园、AMO农业园、儒西党建文化园、始祖祠堂等,打造展示儒西儒良胡氏文化的乡村旅游线路……
2021年,江门推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初迎“丰收”,全市创建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村组联营型、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等市级示范村25个,呈现多点开花态势,让土地“活”起来、能人“干”起来、集体“富”起来,推动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路径愈发清晰。
时不我待,策马扬鞭。“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上,我们实现全市相对贫困人口16659人高质量脱贫,市农业农村局扶贫规划开发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我们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更加信心满满,将全力以赴总结形成有效经验,加快打造共同富裕江门样板。”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典型案例:
台山市都斛镇莘村村创新发展思路——打造村集体、村民共富模式
都斛镇莘村村创新农旅融合、智慧农耕等发展思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台山都斛镇莘村村万亩粮食(水稻)高产示范片内,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智慧农业物联网设备通过5G网络连接后台数据库,将病虫害资料与田地情况进行匹配,实现虫“脸”精准识别,精准分析实施农田飞防方案,为农民提供智能、高效的社会化服务。
莘村村按照“稻海寻梦、现代农耕”的产业引领定位,创新农旅融合、智慧农耕等发展思路,打造村集体、村民共富模式。“我们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学习应用农业机械耕作和先进技术种植,减轻人力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民增产、村集体增收。”莘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胜业说。
下一步,莘村村还将深入扶持发展“稻稻菜”产业,建设“数字化”现代农耕文化体验园区,筹建一个多功能、文旅融合的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区,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信息服务,拓宽村集体收入途径,打造服务创收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新会区古井镇岭北村“四步走”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
新会区古井镇岭北村“四步走”盘活土地资源,计划引进优质项目带动撬动周边山体、农田、鱼塘连片发展
新会区古井镇岭北村购销站由于产权复杂,一直无法取回该地块使用权。为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岭北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彦光会同村委积极与新会区供销社、岭北购销站承租人进行反复研究和协商,最终确定“四步走”路径,仅用3个多月解决了数十年无法解决的土地难题,并以6万多元成功回购该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实现村级资产“零的突破”。
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李彦光等人还通过积极争取和推动,获得1.11公顷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村级对土地收益分配就有了话语权,本着村组“互利共赢”原则,经村内广泛协商,并通过“四议两公开”法定程序审议、决议,最终确定村、组对1.11公顷建设用地后续经营收益实行7:3比例分配。这对岭北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村级将首次获得分配收益。7:3比例也将作为岭北村其他村组合作项目收益分配的重要参考。
当下,岭北村正紧锣密鼓开展项目招商工作,计划把1.1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接近1亩的盘活用地作为支点,引进优质项目带动撬动周边山体、农田、鱼塘连片发展,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实现“1+1>2”的经济效能,为岭北村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