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念好四字真经 选好配强“红色头雁”
近年来,江门市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以“选、育、管、储”四字真经打造政治意识强、素质能力好、群众威望高的“红色头雁”,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水平得到整体全面提升。
一、立足“选准”,多管齐下配优配强。一是明标准。坚持严格标准、从严选拔,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选拔为基层党组织书记。在村(社区),以“五强”即党性观念强、服务本领强、致富能力强、化解矛盾能力强、廉洁履职意识强作为选拔标准;在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和国有企业,着力将党员群众认可的好人、能人、热心人、正派人、威望高等“五类人”选任为党组织书记。二是拓渠道。着力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等“三大壁垒”,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从现职优秀村(社区)干部、返乡创业能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骨干人员等选拔党组织书记。对在外务工经商的能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负责人等群体进行登记造册,通过真情感召、政策吸引、事业凝聚等方式引回来、用起来,不断挖掘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源头活水。三是严把关。以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为两大抓手,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人选进行严格标准审查。2017年村级换届时,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人选上提至市(区)委书记专题会议上研究把关,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由市(区)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办法,确保选准人用对人。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坚决撤换调整8名政治上不合格、经济上不廉洁、能力上不胜任、工作上不尽职的党组织书记,确保“头雁”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二、着眼“育好”,多措并举提升能力。一是打造“六有”教育阵地。严格按照有领导机构、有学习场地、有授课老师、有学习计划、有规章制度、有经费保障的标准,总结推广新会双水镇委党校独立办学59年经验,全市各级投入建设经费1190多万元,推动全市73个镇(街)党校全面建设使用。建立1800多名成员的市县镇三级师资库,积极构建纵向跨级、横向跨地域的师资管理模式,建立市管党费兜底支出师资库成员课酬、差旅、住宿、交通等费用的经费保障制度,探索“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打造功能完备、师资稳定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阵地。二是打造多维度、全覆盖培训模式。加强市级统筹培训力度,历次村级换届后均组织所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市委党校进行上岗培训,提升履职能力。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市级统筹+各市(区)承办+视频同步直播+市委领导授课”形式,大规模开展2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讨班,确保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有效依托镇(街)党校、党员教育基地、红色村等教育阵地资源开展全领域书记日常教育培训,不断强化党务知识、乡村治理、环保整治、技术攻坚等业务学习。创新开展“头雁论坛”大讲堂,通过实地参观、经验交流形式,推动头雁间开展学习借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今年以来,各级已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340多场次,培训对象达1.8万多人次。三是打造特色学历教育。与五邑大学开设基层干部学历提高班,制定了“各级财政担大头,学员个人担尾数”的学费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提升学历水平,形成具有江门特色的农村基层干部培养路径。从2013年起,先后有2415名村干部参加了学历教育,其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11名,各级财政共投入483万元为村干部圆大学梦。
三、聚焦“管严”,管爱并重激发动力。一是一手狠抓“严管”。探索“一考核一清单一管理一审计”的“四个一”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工作。“一考核”即将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对象范围延伸到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人”主体意识;“一清单”即制定村党组织书记、主任权责清单,明确农村“一把手”的“权”和“责”;“一管理”即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因私出(国)境管理制度,出(国)境证照收归镇(街)统一管理;“一审计”即严格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期审计,防范经济风险。二是一手强抓“厚爱”。在村(社区),积极探索实行村级组织“星级化”考核管理机制,结合乡村振兴、环保整治、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通过量化工作指标、建立系统考核机制等,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经济待遇相挂钩,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认真履职、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两新”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岗位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激励机制,优先选拔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单位行政领导职务和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适当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不断增强党组织书记岗位吸引力。三是典型引领示范。策划推出了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五邑党旗红 使命在我心——百名书记在行动》,宣传报道各级各领域党组织书记带领党员群众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案例,展现了新时代侨乡基层党组织书记先锋形象,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目前已报道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典型51名。
四、突出“储足”,选培兼济储备人才。一是构建“多源头”储备干部库。深入推进“双培工程”(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大学生),注重“本土化”培养, 2015年停止招聘大学生村官后,根据实际需求,在2016年开展村(社区)书记(主任)助理招聘工作,吸引大学生回村工作,为村“两委”班子储备素质过硬的年轻人才队伍。近年来共选聘大学生村官1973名、村(社区)书记(主任)助理1087名,已有314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实行“村推镇选县考察”选拔制度,着力从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村医村教、村(社区)书记(主任)助理等的党员中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党组织书记储备干部队伍。目前,全市书记储备干部人选达1400多人。二是构建“全方位”培养锻炼模式。建立储备干部选拔培养全程纪实制度,探索每年集中培训2天、累计实际锻炼2周的“2+2”培训模式,推行导师帮带制,切实发挥镇(街)驻点团队、村(社区)“两委”干部的“传帮带”作用。探索提前在村任命、选聘到镇(街)部门、压担子锻炼等培养锻炼方式,强化跟踪管理,帮助储备干部提前进入角色、增加工作历练,推动实现村级换届“有干将可点、有能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