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在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厅的正确带领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四个最严”的要求,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抓手,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江门实践”和“江门经验”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一、完善顶层设计,坚强技术支撑。投入5000多万元建立了市级农业应急检验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实现农业检测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搭建,实现了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环境监测,动物防疫监控、农业技术服务等检测资源的整合、共享,有效开展农业综合检验检测。应对综合性的突发事件时,更能够迅速联动,提高反应效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狠抓源头治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深入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整治和农业固体废弃物整治,保障 “绿水青山”的优质农产品产地环境。结合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加大生物农药、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化统防统治、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环境友好型种植业试点工作成果向全省推广。我市各级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54万元,构建环境友好型种植业示范农田面积近26.6万亩,在项目实施区域,实现施肥用药强度“两降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从零提高到9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利用率提高10%以上。同时,农作物增产达8%以上,每年每亩节本增收260元至330元。
三、加强品牌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质量兴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江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突破口”。大力培育农业品牌主体,构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达到79家、1713家和60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35万户、覆盖率62%。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强与“四大院”产学研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3家,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级8家),民营农业新型研发机构10家。通过创建,压实主体责任,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新会陈皮、杜阮凉瓜、台山鳗鱼、台山青蟹、台山大米、恩平簕菜、鹤山红茶、开平马冈鹅等一大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名扬海外。其中,台山鳗鱼养殖面积5.3万亩,年产量达5万吨,产值超百亿元,占全国鳗鱼总产量的60%以上;新会陈皮全产业产值超60亿元,带动全市新会柑年种植面积7万亩,加工新会陈皮柑茶超8000吨,陈皮产业从传统种植向深加工大健康产业稳步发展。
四、先行先试,搭建“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一是全省首创农业投入品追溯平台,当前常见的二维码追溯,一般只涉及生产企业录入信息动作,体现生产环节关键信息或流向第一级经销商追溯信息。而我市农业投入品追溯平台,接入了生产企业及各级经销商,直至销售给农户之间各个节点环节的信息录入,追溯链条记载了农资产品的“一生”,实现农资生产—流通—农户全过程唯一码追溯。全市现有备案农药品种1258种,打造农药追溯示范点200个。二是建设应用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平台,现有进驻农企127家。全省首创委托统一印码服务,企业在平台上填写委托打码信息后,可实现委托统一印刷溯源二维码标签,同时,政府发放打码补贴,有效降低企业赋码成本,促进二维码追溯推广使用。三是在全省率先施行溯源加农产品责任保险“农安保”。目前,建设“农安保”试点40个(2017-2018年),涉及22个农产品品种,保险金额共14473.6万元,保险费23.87万元,其中财政补贴11.74万元,为我市食用农产品安全提供风险防范保障。
五、强化主体责任,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园区推动标准,以标准催生品牌,以品牌提升质量。全市累计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20个,涵盖粮食、蔬果、畜禽、水产、种业等众多农业产业,其中,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1个,含“国字号”现代农业园区4个,分别是开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恩平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含“省字号”园区2个,分别是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台山)和粤台(江门)农业合作试验区。今年4月,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规划培训班在我市召开,通过园区示范带动和质量管理,引导和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确保生产全程监控,产品优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