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以“七强八改九提升”为抓手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7月2日,台山市召开了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台山市将结合本地实际,在“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在乡村创新实施“七强八改九提升”行动,通过夯实基层党建、环境治理、乡风提升、人才培育、精准扶贫、综合改革等工程,找准发展短板,瞄准新目标,努力建设江门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
“七强”,即强化卫生整治、村道亮灯、公园建设、文化设施、医疗服务、消防安全、乡村旅游;“八改”,即改房、改水、改电、改道、改桥、改厕、改塘、改线;“九提升”,即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城乡居保政府补贴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高龄老人津贴、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标准、农村干部待遇。
台山市将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机融合,采取“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方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并于7月24日召开工作推进会。
此外,根据行动内容,台山市各乡镇已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集中连片村容村貌整治,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各级投入机制,探索建立财政补贴与农户缴费合理分担机制,推进农村环卫保洁常态化,健全长效管护制度。
下一步,台山将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库为基础,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村道硬化、民生水利、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整洁村创建工作,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农业、水利、渔业、旅游资源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解决农村发展滞后问题。
开平市“五种形态”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开平市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针对农业种植养殖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城乡结合部、世界文化遗产区及特色小镇等五种功能属性,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采用“政府出资、群众自筹、社会捐资”等方式,安排近1亿元资金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先富群体、外出乡贤,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落实5300万元奖补资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塘口镇塘新村已按计划开展危房拆除工作。同时,坚持以点带面,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
第一种形态是世界文化遗产区村落。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和辐射作用,在四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周边区域,以及在塘口镇、赤坎镇、百合镇、蚬冈镇四个碉楼集中区,深入挖掘碉楼资源,做好“文旅”和“农旅”文章,活化新时期碉楼形象和意义。
第二种形态是生态功能保护区村落。对属于开平生态保护区及饮用水源所在地的大沙镇,通过发展高质量农业、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坚持把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全域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种形态是农业种植养殖区村落。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农业产业振兴主战场,全力以赴申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使园区成为农业新型战略产业的孵化基地、农业成果引进创新的转化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第四种形态是城乡结合部村落。积极盘活城乡结合部村落的闲置宅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城市休闲经济及民宿民居,承接将来赤坎古镇项目的辐射带动。同时,利用临近城区的便利性,实施名厨工程,引入名厨,大力发展大沙茶、马冈鹅等开平本土特色传统美食。
第五种形态是特色小镇,推进“岭南文化+侨乡风情特色”的赤坎古镇项目,借鉴浙江经验,充分发挥利用赤坎小桥流水的独特岭南风韵、古骑楼建筑林立、司徒美堂等一批名人名家故里、华侨文化渊源深厚的独特禀赋,把赤坎古镇项目打造为向世界华人展示岭南侨乡文化和新时代幸福侨乡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