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乡村振兴工作简报
2023年第5期(总第67期)
中共江门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编 2023年6月16日
目 录
【工作成效】
◆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江门模式”
着力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 江门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江门模式”
着力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2021 年以来,我市抓住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契机,统筹整合资金,落实“三结对”挂钩帮扶机制,创新“3 亩地” 扶持措施,开展土地流转示范片和薄弱村土地流转试点,探索建立“折股量化”联农带农机制,着力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2022 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 350.66 亿元,比 2020 年(333.83亿元)增加 16.83 亿元;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53.21 亿元,比2020 年(50.76 亿元)增加 2.45 亿元。全省率先全面实现行政村一级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探索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江门模式”。
一、加强顶层规划,强化资源要素支持,稳步推进薄弱村经济发展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2021 年以来,我市印发《江门市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行动方案》《江门市驻镇帮镇扶村“三结对” 帮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薄弱村工作方案》《江门市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薄弱村产业帮扶工作方案》《关于做好东西部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的通知》《江门市“百企兴百村” 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压实工作责任,完善扶持薄弱村各项工作机制。二是加大资金扶持。2021 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 1 亿元,带动总投资 2.24 亿元,扶持薄弱村发展优质产业项目51 个。三是促进人力聚集。创新实施“三结对”挂钩帮扶薄弱村工作,建立由市直部门结对挂钩薄弱村,东部三区一市镇(街)结对挂钩西部三市薄弱村,优质资源企业结对挂钩薄弱村的“三结对”挂钩提升薄弱村经济工作机制。全市 106 个市(中、省)直部门,30 个东部三区一市的镇(街),198 个企业结对帮扶全市 222个薄弱村,按照“一村一策”精准帮扶,并派驻 132 名“第一书记” 因地制宜探索薄弱村多元化发展路径。四是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创新“3 亩地”扶持薄弱村举措,薄弱村每村预留 3 亩以上用地规模,通过向省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就地发展乡村重点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家庭手工业、体验农业及创意农业项目用地;其中,无空间或资源条件的薄弱村,由县镇两级统筹项目实施。创新开展土地流转示范片和薄弱村土地流转试点建设,2021 年以来奖补全市 20 个示范片(试点)772万元,支持 27 个行政村参与流转项目。
二、东西部协同发展,加强乡村产业合作,激发薄弱村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高位推动协同发展。选定东部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
鹤山市的 68 个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社区)党组织,与西部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的 68 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推动形成互促共进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同时,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优势,以先富帮后富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建立由蓬江区、江海区的镇(街)结对恩平市 69 个薄弱村,新会区的镇(街)结对台山市 66 个薄弱村,鹤山市的镇(街)结对开平市73 个薄弱村的工作机制,结对县(市、区)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对接任务清单,深化薄弱村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合作。此外,新会区、鹤山市 14 个薄弱村自行结对挂钩帮扶。二是加强乡村产业合作。2022 年,蓬江区、江海区统筹支持恩平市 250万元推进薄弱村发展和灾后复产项目;在横陂镇、沙湖镇建立蓬江-恩平东西部协作杜阮凉瓜种植基地;统筹各级薄弱村发展资金2000 万元投入江海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港资产收益项目,每年按照投资额的 7%(140 万元)保底分红给恩平市 29 个薄弱村。台山市获新会区各级支持超 300 万元,建设红岭工业厂房、五丰村“致富小驿”、东滘渔村休闲渔业综合体验基地、冲泮小学楼顶光伏发电系统等帮扶项目,所得收益支持薄弱村发展。开平市苍城镇与鹤山市新供销塔百奇贸易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后者搭建电商、直播平台及村民积分数字化管理平台,助力拓宽苍城镇特色农产品销路,支持薄弱村发展。
三、多措并举,多元化探索,推动薄弱村提质增效
一是探索“两山银行”增收模式。恩平市通过“资源收储—资产整合—价值变现—项目运作—产业发展—强村富民”模式,试点实施“两山银行”运营,将农村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农民和村集体收入。目前“两山银行”投入 51 万元参股恩平市福稻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整合、托管利用撂荒地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有效实现价值变现、强村富民目标。二是构建“折股量化”联农带农机制。依托“1+12+27”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建立“折股量化”联农带农机制,全市共落实“折股量化” 资金 3800 万元,每年保底分红 394 万元,带动 48 个行政村每年增收 8.2 万元。其中,台山市制定实施《丝苗米产业园扶贫开发合作协议》《麻黄鸡产业园联农带农实施方案》等,将省级产业园资金 1250 万元以“折股量化”形式投资至产业园建设项目,企业与 24 个薄弱村签订分红协议,按每年固定分红 10%-20%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薄弱村年均增收 6 万元。三是推动村企合作共赢发展。新会区古井镇岭北村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先后引进新会柑智能生产加工、古井云吞及面制品标准化生产等产业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经营模式,从薄弱村蝶变为年收入 50 万元以上的经济较强村。四是盘活资产资源升级发展。恩平市沙湖镇南塘村建立“镇政府+村集体+意向企业+农户”机制,通过“两预两委托”模式,实现 1183 亩连片耕地规范流转经营,促进南塘村年增收 3.55 万元。新会区崖门镇田南村实施商铺重建工程,将原接近危房状态的旧商铺,重新打造为约 1200 平方的商住一体建筑,促进田南村年增收 13-16 万元。恩平市恩城街道西安、沙联、禄平、石青、联合、南联等 6 个薄弱村合作联营铺位升级改造项目,每年租金增至 72 万元,实现经营性收入“翻一番”目标。五是开拓发展“美丽经济”。恩平市以打造温泉生态示范带为契机,建设恩平生猪省级产业园—大广农牧优质猪苗养殖基地、佳源·吾乡民宿项目、鹤坪村乡村振兴示范体验村项目、新禧柑橘采摘园项目、孔村最美生态宜居示范村项目等多元化农业项目,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促进项目所在薄弱村年增收 3-5 万元。六是加大金融支持增收力度。在全省率先成立金融支农联盟,推动26 家银行保险机构与 12 个示范镇(村)挂点结对。创新发展“陈皮贷”“柑树贷”等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实现全市乡镇银行网点、保险服务 100%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 100%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给予 368 个信用村“整村授信”3.6 亿元,全市涉农贷款余额 1776.57 亿元,同比增长 14.72%。
、
江门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江门聚焦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支持一批县镇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一、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把农村改厕列为重点任务和民生实事大力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厕所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任务,制订《江门市“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工作方案》,巩固现有农村改厕成果,提高农村新改建厕所质量实效,稳步扩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范围,农村公厕日常管护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累计建成农村卫生户厕57.2万余户、卫生公厕9684座,基本普及卫生厕所。
二、稳步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强化规划管控,深化乡村规划师制度,完成首批省级3个片区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试点任务。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常态化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8765吨,清理村内水塘9033口,清理村内沟渠4622公里,清除卫生“黑点”6046个,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稳妥有序推动50%行政村完成“三线”梳理整治,所有村庄持续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开展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专项行动,编制并推广使用《江门市农房设计通用图集》,传承侨乡传统民居文化,有序推动3.1万户存量农房完成微改造。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提质,全市30%的村镇达到省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标准。
三、稳步有序推进示范创建。江门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同志指示要求,积极推进赤坎华侨古镇文旅项目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赤坎华侨古镇及周边地区,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 文旅新地标。召开现场会,建立“市直单位+金融保险银行+自然村”组队一对一挂点对接,市县联动推动赤坎华侨古镇周边35条自然村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工作模式,有效推动古镇周边“三线”梳理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全面启动。目前,基本完成赤坎华侨古镇(一期)建设,已于2023年1月10日公开运营,传承华侨历史文化,展现侨乡文化魅力,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的“江门样板”。赤坎华侨古镇周边35个自然村农房外立面提升工程已经基本结束,片区“三线”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集中资源持续打造“邑美侨乡·世遗风韵”、古劳水乡等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推进创建100条红色美丽侨村。新增5条中国传统村落,新增1个国家湿地公园(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1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新增1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条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美丽圩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市61个圩镇全部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创建12个示范圩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四、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恩平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1年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全省第一。开平市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成为全省唯一有两个建设县的地级市。实施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河湖、美丽廊道“五美”专项行动,新增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50个,建设农村“四小园”1.42万个;全市田园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标准;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新建成碧道174公里,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蓬江区、江海区获省万里碧道建设激励,新会区“侨都锦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评“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江海区乡村绿廊碧道获评省“十大最生态碧道”。加强古树名木等乡村风貌重要载体保护,“一树一档,一树一牌”挂牌保护在册古树名木1903株。
五、强化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新增落实市级长效管护经费2700万元,健全市级补助、县级主责、镇村实施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机制,实行市县镇村共同承担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以及村村有保洁员的村庄保洁工作制度,投入1.5亿元用于村庄保洁和农村公厕管护,配备1.16万名村庄保洁员。全市1056个行政村全面完成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的修订完善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实行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制度,把乡村振兴战略、保护环境、互帮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教育引导村民参与美丽家园建设。
六、提升乡村旅游资源品质。一是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按“一带一规划、一带一主题、一带一重点”思路,立足历史文化开发保护、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延续华侨华人美好乡愁,推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全市建设7条集“产、文、旅、人”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目前,每个县(市、区)分别重点建设1条示范带,全市7条示范带串联19镇(街道)116行政村(社区),据统计,各地已累计投入乡村建设资金11.73亿元,已初步建成良溪村、“五洞牛肉街”、卢国沾祖居、英南村、坑口村、崖门圩、京梅村、大纲村、横江村、潭溪圩、强亚村、塘口圩、茅冈村、谢创故居、上升村、古劳村、福坪村、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中心等一批节点,示范段沿途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示范带内保护活化的较为出名的名人故(祖、旧)居有:蓬江区潮连街道的卢国沾祖居、“刑场上的婚礼”原型——开平市百合镇周文雍故居、开平市谢创故居、台山都斛镇林基路故居、鹤山市的李家成故居等等。示范带内保护活化的较为出名的古建筑(古村落)有蓬江区“中国传统村落”——卢边村和祠堂、江海区“怀旧古村”跨龙村、新会区崖门镇仙洞古墟、台山市海口埠和梅家大院、开平市自力村区域和碉楼建筑群等等。
二是结合“红色美丽侨村”、美丽宜居村创建,拓宽乡村旅游资源。全市共推选了67个镇街的100条行政村作为“红色美丽侨村”。通过“红色美丽侨村”、美丽宜居村的创建,保护活化了散落在五邑侨乡农村区域的古建筑和名人故(祖、旧)居,如:台山冲蒌镇西坑村李云扬故居、台山四九镇东方村李凌故居、台山市大江镇锦龙村雷洁琼祖居等等。同时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宜游的村庄:蓬江区的良溪古村,江海区的“乡村记忆”东红村、“七彩南堡”英南村、“龙舟文化”乌纱村等等。
主送: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及成员,元醒、中强同志;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区)党委、政府。
抄送:省委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