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
◆江门市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 推进农业绿色安全发展
◆江门市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牢牢端住侨乡人民的“饭碗”
【工作成效】
江门市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
推进农业绿色安全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根据《江门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近年来,我市通过“宣传+谋划+管控+管护”模式,积极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打造江门五邑“美丽池塘”“美丽河湖”。目前,已如期完成全市2022年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任务2万亩,所有县(市、区)任务目标均已达成,并完成验收。2022年,全市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县)1个(台山市),;创建省级示范区(县)5个、省级示范区(生产主体)8个。
一、抓组织领导,成立尾水治理工作小组
我市将2021年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中央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列入2022年江门市重大项目库、《2022年挂图作战重大项目清单》,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亲自抓尾水治理工作,在全市形成以上率下、层层重视、层层落实的良好氛围,有力、有序推动了全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年度任务顺利完成。为助力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江门市农业农村局还成立了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涉及镇养殖池塘尾水排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涉及镇(街)养殖池塘尾水排放申报制落实情况检查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与管控工作组,2022年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督导会等12次。
二、抓宣传发动,实地督导提升思想认识
针对少部分养殖户认识不足,个别村委会、农业农村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多次召开尾水治理专项会议。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也多次召开市县镇村四级专题会议,不定期到县(市、区)督导相关工作;并多次到现场调研查看,宣传尾水治理的重要性,广泛听取养殖户、基层工作人员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工作思路,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每月督导制度,有力推动各县(市、区)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工作的开展。
三、抓项目谋划,开展试点引导大型养殖企业
我市积极申报各级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相关项目,近两年来,蓬江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均已纳入中央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建设名单,获批资金13425万元;获批示范性美丽渔场创建项目2个,获批资金3473万元;获批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示范项目5个,获批资金5209万元。重点抓好中央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等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大型养殖企业,如融通农业发展(广州)有限责任公司、台山市鳗鲡堂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中洋渔业(江门)有限公司等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顺利完成年度任务。
四、及时审核实施方案,开展年度项目验收和抽查
为确保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示范项目、示范性美丽渔场创建项目、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年度任务如期完成,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多次通过现场调研、座谈会、提醒函等形式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加快推进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年度任务的推进和相关项目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的制定,及时对各县(市、区)上报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相关项目、任务完成实施后,按照《江门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项目验收方案》等文件要求,要求各县(市、区)及时组织验收,组织相关科室对验收材料进行了审核,并对每个县(市、区)的部分项目进行现场抽验查看。
五、开展潭江牛湾国考断面养殖池塘尾水管控,打造“美丽河湖”
潭江是我市生产、生活的重要水系资源,被誉为当地人的“母亲河”。为保护这一宝贵的水资源环境,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实施《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涉及镇(街)养殖池塘尾水排放管理方案》,摸清了涉牛湾镇(街)鱼塘底数、潭江全域鱼塘底数,并要求按河流、水系制成鱼塘电子图。严格落实鱼塘尾水排放申报制度,成立检查组对落实情况开展检查,2022年共开展专项检查79次。同时,科学施策,积极引导确需排水的鱼塘将尾水排至其他区域,最大程度避免了鱼塘尾水直排潭江,保护“母亲河”潭江,打造江门“美丽河湖”。
六、积极探索建管护一体化尾水治理“江门模式”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积极与市国资委、大型环保公司、水产养殖公司等联系沟通,争取确定有明确合作和参与意向的第三方公司,参与我市养殖尾水分片治理的运营工作,探索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经营可持续的建管护一体化养殖尾水治理运营模式。目前已和广业环保集团、新会区农业农村局深入研究10余次,广业环保集团已为新会区司前镇、罗坑镇设计了治理方案,并制定了新会区治理方案,目前方案正优化中。以点带面,为下一步,打造建管护一体化养殖尾水治理运营“江门模式”作准备。
江门市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
牢牢端住侨乡人民的“饭碗”
江门是 的米袋子、粮仓,用大湾区1/6的土地,生产出1/3的粮食,全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连续3年获评“优秀”等次。今年,我市立足市情农情,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牢牢端住侨乡人民的“饭碗”。
一、抓好春耕和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江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春耕和粮食生产作为当前农业生产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突出重点,狠抓措施落实落地。一是印发《关于下达2023年江门市早稻播种计划的通知》,2023年全市春耕水稻计划种植面积125.10万亩,比2022年增加1万亩。截至4月9日,插秧面积125.16万亩,已经超额完成全市插秧计划。二是把发展大豆、玉米、薯类生产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种植结构调整、垦造水田、果树间(套)种大豆和薯类等方式,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三是紧盯生产用水情况,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联系协调,合理制定用水优先序,科学调配大中型水库和山塘、小水库的水资源,解决前期降水量较少,部分山塘和小水库蓄水量不足的问题,全力保障春耕生产用水。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田建设提速增效
2022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农田193.23万亩,积极开展“数字农田”试点,每个项目县都建设1个土壤墒情监测点,进一步完善农田监测监管体系,为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提供科学支撑。春耕期间,调整完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库,抓好项目建设,补好粮食生产短板。此外,落实“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梳理未建高标农田的28.8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地块图斑,全部纳入2021-2030年规划并建立项目库,力争2030前全部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标准化农田,以适应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方便机械化操作,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三、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复耕复种撂荒地
2021年省下发我市15亩以上连片疑似撂荒耕地图斑8.2万亩,核定可复耕面积4.3万亩,符合省“不具备耕种条件认定指引”的撂荒耕地3.9万亩。目前,对可复耕复种撂荒耕地已经全部复耕复种完成。在此基础上,我市主动作为,分两批下发15亩以下疑似撂荒耕地图斑共2.3万个,面积9.8万亩,计划2023年前全部复耕复种。经核查,非撂荒耕地2.8万亩,符合省“不具备耕种条件认定指引”的撂荒耕地5.9万亩,初步核定可复耕复种撂荒耕地1.1万亩。已经复耕复种面积0.7万亩,复耕复种进度65%。一是进一步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对撂荒耕地停止发放补贴的,待复耕复种后重新纳入补贴范围。二是将乡村治理与撂荒地利用结合起来,探索防止耕地撂荒的长效机制。三是推进生产托管,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托管服务。四是加强指导服务,解决“种什么”和“如何种”。加大良种良法引进推广,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让农户尽快熟悉技术、熟练运用技术,提高生产能力。
四、做好生产调度,备足农资保春耕
加强农资供需调度,确保农资产得出、运得快、用得上,春耕春管顺利开展。种子方面,春耕水稻种子需求量近600万斤,其中超80%来自农户自留优质稻种,其他来自种子经营企业。我市持证种子企业26家,其中经营“杂交稻、杂交玉米”(B证)的省发证企业有3家,作为与农户的桥梁,是农作物良种繁育及推广的重要载体,能够很好的保证春耕用种需求。化肥农药方面,春耕期间,全市化肥库存量2.8万吨,存量、价格同比基本持平;农药存量1702吨,价格下降15%,有力提振了农民生产信心,农资满足全市当前生产需要。
五、发挥智能农机优势,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我市主要农作物综合化机械水平达到67.5%,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主要从强化农机装备支撑、强化农机服务保障、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等方面助力春耕备耕提质增效。农机装备支撑方面,今年江门配备35条水稻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提高育秧效率。早造逐步开展无人化水田平整、无人插秧技术试验,在插秧机上安装智能无人化组件,插秧效率提升近43%。预计今年早稻水稻机耕率约99.98%,机种率预计达75%。农机服务方面,完善农业机械设备风险保障。协调保险公司推出江门首个农用机械设备专属保险产品,目前已为我市农机客户提供近200万元的风险保障。同时,推动农机作业防灾救灾应急工作,将全市现有303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列入农机作业防灾救灾应急服务后备保障名录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机防灾救灾能力和灾害条件农机生产组织调度水平。农机安全生产方面,派遣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场所安全检查,确保农机装备“不安全不出门”,禁止农机“带病生产”,竭力做好春耕农机安全生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