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
◆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开启强村富农新“稻”路
——江门台山市斗山镇绿稻农场
◆“小积分”激发乡村治理“大活力”
——江门市新会区创新开展农村积分管理项目
【工作成效】
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开启强村富农新“稻”路
——江门台山市斗山镇绿稻农场
近年来,江门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共富模式,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互利,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3.5万元,农户亩均年增收849元。在此过程中,台山市斗山镇绿稻农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陈奭荣,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人,从小在农村生活,深知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和科技兴农的重要意义。这种无形的力量,让他在2014年毅然辞去大城市的高管工作携妻儿回乡创业,注册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台山市斗山镇绿稻农场。一直以来,绿稻农场秉承科技引领、良种引进、生态种植、规模增效的理念,大力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和江门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陈奭荣也获评“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乡村工匠生产应用(丝苗米)专业中级工程师”“中级种植师”“台山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目前,绿稻农场已规模化流转耕地500余亩,拥有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生产机械设备类资产300万元,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000亩,全年水稻加工量达1500吨,辐射带动当地农户213户。在水稻全产业链建设中,集统一优质品种、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品牌化营销、仓储烘干服务等于一体,实现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高、价格提升。
一、提高机械化水平,推进规模化生产。为实现节本增效,绿稻农场率先引进智能收割机、植保无人飞机等目前最先进的农机具,开展生产经营。通过智能化的投入大大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为保障当地粮食生产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农场建设了现代化育秧基地,占地2.5万平方,实行全自动化、集约化育秧,通过采用一台全自动育秧流水线,每小时可以完成1000张秧盘,每天育秧量可供耕地插秧面积高达400多亩,不仅大大提高效率,还能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带动周边农民实现增收。
二、探索“稻鸭共生”,开启一田双收致富模式。绿稻农场实施“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每亩“聘用”15—20只鸭子担任“田管家”,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提升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平衡。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产品价值,每斤“生态米”可比普通米的价格高出2元左右,每只“生态鸭”要比普通鸭高出10元左右。同时,产量也十分可观,亩产绿色优质大米750公斤,每亩可新增综合经济效益1200元以上,在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提高水田资源利用率,为当地创造出一条“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之路。
三、精心选取主打品种,打造自主品牌优势。绿稻农场地处水稻种植优势地域,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亚热带气候具有雨水充足,日照时间长等特点,选种象牙香粘丝苗米,创立自主品牌“奭乡味”,利用线下销售网络以及线上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宣传,使产品行销全国各地,也带动周边助农产品销售。
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赋能生产。绿稻农场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全程产业链采用机械化作业,统一标准、精耕细作、增产增效,通过机械深松整地,改良了土壤结构,推行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促进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健康发展。近年来,农场主陈奭荣积极参与省、市、镇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参加涉农相关协会,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向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专家请教,在理论知识上潜心汲取营养,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农技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自身热爱的农业事业。
五、发挥“能人”带动,实现村集体共富模式。作为斗山镇农业生产改革的先行者,一方面,陈奭荣通过推广科学农业生产技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与村集体联合,共同构建“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新机制,绿稻农场以每年每亩土地20元管理费及盈余15%的年底分红给予村集体,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年来,绿稻农场成为当地水稻种植创建示范户,为其他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此外,农场还积极响应市农业农村局、镇农办的号召,率先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提高了水稻产量,带动了一批农业致富能手,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陈奭荣作为五福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治保主任,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在五福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绿稻农场主动利用自有的无人机、喷雾器、手扶拖拉机等机械对五福村委辖区进行喷洒消毒。2022年,向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抗疫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捐赠1300斤“爱心大米”,积极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根据台山市提供资料整理)
“小积分”激发乡村治理“大活力”
——江门市新会区创新开展农村积分管理项目
近年来,江门市新会区积极探索试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将村民参与农村治理行为量化积分,通过积分兑换奖励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小积分”激发乡村治理“大活力”,逐步形成了群众参与度高、运行效果好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一、制定积分标准,确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从区级层面制定“七个一”农村积分管理方案和运作细则,保证项目实施有规可依,明晰可行。一是统一一个积分管理标识。制作简单易懂、特色鲜明的积分管理标识,并在农村积分管理、宣传等场所统一使用该标识,提高活动的辨识度,打响积分管理知名度,扩大群众参与度。二是成立一个积分管理委员会。每个村均成立积分管理委员会,由驻村镇(街)干部、村“两委”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组成,负责积分管理各项工作。积分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切实增强党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另外,指定一名村干部专门负责积分统计工作。三是出台一份农村积分管理评价细则。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出台《新会区农村积分管理评价细则》,明确“乡村治理、平安创建、文明新风、家庭美德、个人品德”5大类别共35条评价内容,基本覆盖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各村可根据本村实际,制定具有本村特色的积分管理评价细则,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审议通过后在全村推广执行。四是规范一套积分评价流程。村积分管理委员会按照“工作人员收集、积分管委会研究同意、积分变动公示”的流程对村民的月度行为表现进行评分,积分变动情况及时记入全村积分底册,确保积分评价公开透明。此外,探索引入“两代表一委员”、社工等群体对积分管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创新“飞行”检查形式,保障积分管理项目公平和公正。五是研发一个积分管理系统。区级统一研发积分管理系统,包括实施方案、积分细则、积分申报、积分公示、兑换预约、村级排行榜6个板块,村民可在系统中申报加分项目、查询积分以及预约积分兑换。六是发放一张积分兑换卡。统一印发新会区农村积分管理兑换卡,用于记录村民的积分变更、兑换情况。同时,这也是一张“成绩记录表”,激励积分多的村民再接再厉,多为本村发展建言献策;鞭策积分少的村民自行反思,引导他们对照积分标准,管控自己的行为,多为群众做好事。七是建立一个积分管理底册。各村建立积分管理底册,用于记录全体村民的积分变动、兑换情况,方便统计村民的积分,了解村民积分的排名情况。
二、规范积分管理,健全监督机制。一是提高积分对象参与度。区、镇两级多措并举,通过标语悬挂、传单派发、走访入户等形式宣传推广积分制管理,提高党员、群众参与度,营造农村积分管理项目“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面参与”的浓厚氛围。各镇(街)积极创新宣传方式,让积分管理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双水镇自编积分管理“顺口溜”,促进项目传播率;大鳌镇创作本地歌谣咸水歌,用“非遗”唱响农村积分管理好声音;三江镇创作积分管理“连环画”和墙绘,提升项目辨识度;罗坑镇推行“积分管理进校园”,通过学生“手绘画”广泛发动家长参与活动。二是严格积分过程管理。建立各镇(街)积分管理全过程数据管理库,以“积分管理”微信小程序为载体,按照“村民申报-管理员调查-积分管理委员会审核-积分专员录入-变更公示”的步骤完成积分增减。同时,通过村(社区)设置的电脑终端数据管理系统收集汇总数据,做到线上全程跟踪、动态管理,线下实时兑换、台账清晰,确保积分管理公平公正、可看可查,让群众的“言行”通过“积分”准确地反映到乡村治理体系中,形成人人参与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三是强化运行监督。区、镇两级针对每个月度的加分热点开展调研视察,确保各项加分“准、实、细”。同时,成立指导组联动“两代表一委员”开展积分管理专项监督,采取月度评价会等方式对各村积分管理委员会工作进行检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推进村级积分管理委员会科学、民主决策。此外,由镇(街)积分管理委员会统一建立问题和意见建议台账,对交办事项实行限时办结、跟踪督查,结果及时向群众反馈。
三、落实积分兑换,建立长效机制。一是丰富兑换物品,激发群众动力。积分管理委员会对村民的兑换需求进行提前摸查,购买好物品供村民进行日常兑换,可兑换的物资包括柴米油盐、日化用品、小家电等不同类型。如,睦洲镇创新兑换方式,村民积分可兑换周边超市、商场、药房“代金券”,购买兑换物品所需资金从企业捐赠的专项资金或村基层党建相关经费中列支。在党委政府带动下,部分村民自发捐赠兑换物品,由党委政府“独唱”变社会各界“大合唱”。如,三江镇临步村陈姓村民经营一家酒厂,见证了村里人居环境的提升后,自愿捐出一批米酒给村党支部作为积分奖品。二是强化积分运用,注重正向激励。村党组织结合实际向积分排名靠前的村民授予“良好村民”荣誉称号,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探索将积分与村民个人信用挂钩,积分达标的村民可评定为“诚信村民”,为其提供更加优惠的支农惠农政策。如,大泽镇率先在莲塘村引入金融“活水”,推出“邑农贷”产品,将农村积分纳入贷款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向村民评级授信的重要依据,使农村积分成为村民的贷款担保。截至目前,村民已获得总额达250万元的银行授信,预授信总金额已超过3200万元,有效解决了村民发展产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三是坚持实事求是,持续高质运行。在开展农村积分管理项目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精准制规,指导村党组织结合本村实际,量体裁衣、因势利导,不生搬硬套区级工作指引,以解决本村实际问题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对村内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利的积分管理机制,以高质量的乡村治理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来检验农村积分管理项目推行的效果。
(根据新会区提供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