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
◆江门市加速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建设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江门双水镇委党校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工作成效】
江门市加速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建设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去年以来,江门市认真落实《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坚持把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建设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2021年,江门市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规模(总产值)达到1089.4亿元,同比增长7.5%。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87亿元,同比增长13.4%;食品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34.33亿元和44.39亿元,同比增长6.1%和14%。
一、坚持高位推动,在工作落实上求实效。江门把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列入市委“1+6+3”工作部署,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四大千亿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并将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办任务清单,强化系统推进,优化实施“链长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每个产业链一套产业链图、一套重点企业名录、一套重点项目清单、一套重点招商企业名录、一套创新和服务体系),建立“链长+链主企业+工作专班”的工作架构,全方位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落实。
二、加强顶层设计,在规划引导上寻突破。高标准、高起点制定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方案,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集群发展。围绕陈皮、大米、鳗鱼等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出台《江门市加快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配套实施《若干政策措施》,建设企业对象库、项目库、政策库“三个库”,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各县(市、区)按1:3配套支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项目70个,总投资86亿元,实施种质保护利用、品牌体系建设等五大行动,统筹一二三产全链条打造若干个百亿产业集群。2021年,全市实现六大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约418亿元,增长25.5%。围绕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江门市培育发展食品产业链工作方案》,提出食品产业链七大重点任务,组建食品产业工作专班,从重点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研发、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产业人才引培等方面,推动食品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2021年,食品产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68.6亿元,增长9%。
三、构筑发展平台,在集群发展上促提升。按照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的思路,建设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镇村及农业产业强镇,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梯次发展格局,创造产业要素集聚、资源高度集约的产业生态。2021年,新增创建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构建“1+10+27”(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新增培育国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15家,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1家(其中国家级3家),全市年产值超1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54家。新增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全市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增到16个、数量在全省排第一。
四、促进融合发展,在强链延链上树标杆。在巩固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主体融合、业态创新、利益共享。以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省级优势产区产业园为抓手,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出台《江门预制菜十二条政策措施》,成立江门预制菜产业联盟,建设侨都预制菜产业园,首期落实306亩用地指标,重点加快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预制菜关联(含净菜)加工企业达588家,冷链物流及配送企业36家,其中得宝、远宏、越好、恒益等企业的酸菜鱼、豉油鸡、烤鳗、烧鹅等预制菜产品已在市面流通销售,产值超10亿元。
江门双水镇委党校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成立于1959年的中共双水镇委党校,始终跟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双水镇委党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打造辐射广东影响华南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为新使命,积极发挥党校职能作用,全面做好党校各项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创新方式方法,为江门市乡村振兴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对标先进,提升硬件设施。双水镇委党校不断完善硬件,提升教学环境,建成集综合报告厅、会议室、研讨室、实战情景室、图书阅览室、红色舞蹈室、红色振兴公园于一体的现代化党校,并与新会区党员教育培训接待点合作,提供高标准公寓和学院餐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目前,党校占地30.5亩,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300余人,为党员培训教育提供了优质场所。
二是立足长远,做优主业主课。双水镇委党校坚持“党校姓党原则”,认真收集学员意见,梳理总结农村党员教育形势、思路、目标、标准、对策,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精准设计课程。在师资配备上,注重借智借力,在原有市、区、镇三级师资库的基础上,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延川县委党校等合作,聘请资深教授学者充实师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和水平,做到既有“洋教授”,又有“土专家”、“田秀才”。同时,配备党校专职工作者,为党校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是积极创新,拓展教育载体。双水镇委党校持续开拓“1党建圈+N分教点+X现场教学点”模式,形成系统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全覆盖。“1党建圈”是指打造“双水党校——党校公园——党建长廊——党群服务中心” 5分钟党群服务圈,充分发挥双水镇委党校党建阵地作用。“N分教点” 是指党校在双水镇39个村(社区)、3个“两新”党组织、1个部门党组织设立了党校分教点,有效打通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最后一公里”,有力解决基层党员教育培训难的问题。“X现场教学点”是指整合江门市红色党建资源作为双水镇委党校的现场教学点,进一步融合江门市党群服务中心、周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梁启超故居等,现场开展理论课程、现场教学和经验分享座谈会等特色课程。
四是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双水镇委党校积极打造党员教育“四大课堂”,深化党校“党建类、农业类、经济类、专业类、群团类”五大套餐课程和“线上五习+线下六讲”教学课程,依托5G“实战室”开发针对农村党建工作的系列情景模拟课程,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化繁为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结合“双动力”人才倍增工程,开设基层党组织“头雁”和青年干部专题课程,设置党性修养、党务知识、基层治理、侨都赋能、乡村振兴、技能素养等六大模块的培训课程,挖掘总结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党建样本工程形成学习素材和教学模本,目前已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头雁”教学路线30条,形成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系统体系。
五是加强交流,凝聚发展智慧。双水镇委党校强化江门市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的领航作用,加强与《半月谈》《南方》等央媒省刊的党建共建,携手南方党建智库探索基层党员教育守正创新工作思路,把脉农村党员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双水党校模式”向全国推广,进一步提升双水党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