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
◆江门市抢抓机遇 加快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
◆江门市引流金融活水 赋能乡村振兴
【工作成效】
江门市抢抓机遇加快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
近年来,江门市紧抓预制菜产业发展新风口,依托农业产业基础,发挥链接全球优势,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谋划“一园四区”产业园战略布局,加快全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目前,全市共有预制菜关联加工企业588家,冷链物流及配送企业36家,酸菜鱼、豉油鸡、烤鳗、烧鹅等预制菜产品已在市面流通销售,产值超10亿元。
一、以政策规划为导向,全面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一是出台《江门市加快推进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把发展预制菜产业纳入六大产业发展的任务内容。同时,建立江门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链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链长的领导机制,以“一链长、一专班、一产业、一体系、一抓到底”工作机制联动协调推进工作。二是围绕硬件基础、人才机制、技术标准、市场对接、文化服务五大方面,制定《江门预制菜十二条政策措施》,从建设预制菜产业园、组建预制菜产业联盟、培育预制菜经营主体等12个方面支持江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按照“一园四区”规划布局,选址台山市斗山镇(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白沙镇( (江门)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蓬江区杜阮镇(大湾(国际)食品交易中心)以及开平市马冈镇(马冈鹅全产业链产业园)建设江门预制菜产业园,区分功能定位,打造核心平台。
二、以资源整合为路径,全速推动预制菜产业提档升级。一是成立全省地级市首个预制菜产业联盟,组织发动江门市预制菜全产业链龙头、标杆企业、省级涉农高校、科研机构等技术机构共53个单位,通过政策支持、信用管理、投融资优惠、平台推广、技术方案等方式,整合资源优势,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市场渠道,联合推动江门预制菜项目落地。二是建立预制菜项目库,组织开展第一轮成熟度较高的预制菜项目入库储备,共收到广东越好水产、雪邑冷链、丽宫优质水产等6家企业的涉簕菜、马冈鹅、恩平裹粽、甘薯苗类、水产制品等6种预制菜产品的技术改良、配套设施、市场推广等项目,项目总投资额达8000万元。三是发布“侨都预制菜”菜品名录,召集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以及高校专家,召开江门预制菜产业发展研讨会,结合江门六大产业和五邑侨乡餐饮文化特色,从消费市场需求层面、生产标准技术等层面进行研讨,确定开发陈皮、马冈鹅两大系列六大菜品为首批“侨都预制菜”。
三、以培强企业为支撑,全力支持预制菜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实施“龙头带动”发展战略,围绕资金、人才、技术、项目建立激励机制,在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菜篮子”基地、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等载体,以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中遴选一批优秀经营主体,实施专项培育,壮大一批预制菜企业。二是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发挥江门预制菜产业联盟作用,推动预制菜企业与联盟技术机构围绕产品研发、标准制定、设备改造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帮助企业打通预制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配搭、风味保持、产品形态、“货架期”设定等实际痛点。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工作,落实减费让利政策措施,设立产业融资风险补偿金,提升金融服务预制菜企业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首贷和信用贷款覆盖面。同时,创设预制菜特色保险品种,加强保险保障,推动金融保险与预制菜产业有机融合。
江门市引流金融活水 赋能乡村振兴
2021年,江门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依托金融系统党建大联建机制,以党建引领金融业务发展,持续深耕“三农”领域,加大金融对“三农”扶持力度,全力做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一、强党建之基,科学筹划金融支农工作。我市抢抓“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机遇,及时筹划金融支农工作,发挥金融支农支小作用,把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作为金融系统的重点工作,提高金融服务农业水平。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从2021年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各金融机构保持主要融资支持政策稳定性。同时,积极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实施差异化激励,鼓励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向“三农”业务倾斜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小微企业贷款、涉农和精准帮扶贷款尽职免责制度。2021年,江门市涉农贷款余额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年末涉农贷款余额 1538.93亿元,排名全省第3位,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0.96%,高于珠三角、全省平均水平。
二、织服务之网,完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我市组织银行机构、保险机构、投资(基金)机构、担保机构等共同组建全省首个市级金融支农联盟——江门金融支农联盟,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大环节,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振兴号”金融服务动车,累计走访村镇173个,服务群众近2万余人次。2021年,全市已实现全市乡镇银行网点、保险服务100%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100%全覆盖。同时,加大对江门特色农业产业的信贷扶持,共8家银行机构参与557个信用村建设,累计整村授信8.54亿元。推动产融结合,带动新会陈皮企业发展接近5000家,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形成药、食、茶、健、文创、金融产品6大类35细类100余品种的产业规模,成为现代特色农业的一大亮点和标杆。
三、汇振兴之力,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我市依托金融系统党建大联建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与乡村结对“联姻”,让金融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选派金融系统挂职干部到基层任职,首批派出25名干部,负责挂任职地金融、融资等方面工作,挂职时间为2年。创新开展“1+N+1”结对合作模式,即“1家牵头银行+N家银行保险机构+1个村(镇)”,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与村(镇)进行“联姻”,在三区四市打造一批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示范点。同时,通过政银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国资整合升级、能源发展、农产品产销、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合作。
四、强活水之供,因地制宜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我市通过优化金融授信服务,成功打造金融对陈皮、稻米等农业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融资支持。在2021年乡村振兴金融产品评选中,“陈皮贷”被广东金融支农联盟评为金奖,农业信贷产品已覆盖我市 14个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推进各类政策性保险业务和险种,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1200多万元建立巨灾指数保险,全市最高赔偿金额可达2.3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400余万元购买农村住房保险,为农民生活提供保障保险。保险机构积极扩大商用农业保险覆盖面,为水稻、马冈鹅等共18种农作物及农产品提供保险保障。推进移动支付示范镇建设工作,2021年新增建设蓬江区棠下镇、开平市马岗镇和长沙街道办、台山市都斛镇和广海镇、鹤山市共和镇、恩平市沙湖镇等7个移动支付示范镇,并在已挂牌认定的示范镇中打造新会区大泽镇、恩平市大槐镇、鹤山市古劳镇等3个精品移动支付示范镇。
五、固人才之本,组建金融综合服务队伍。我市26家银行、保险机构与12个示范村(镇)正式结对,组建金融综合服务队伍,首批12名驻村(镇)金融助理正式挂点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在落实驻村金融服务工作及合规要求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日常金融服务供给与维护,跟进、督导金融服务方案落地,共同推动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实施,切实将金融服务带到乡村。2021年,示范点授信金额、保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超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