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为更好践行“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将党史学习教育走细走深走实,江门市农科所党支部结合党建品牌的创建,积极开展“党建+业务”工作模式,将党建融入职能工作,抓党建,促发展。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使命,江门市农科所党支部的科技团队从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推广,江门地区特色蔬菜品种的保护利用方面持续发力,仅2020年就有包括“江科4号苦瓜”(粤评菜20200006)在内的5个优质蔬菜新品种通过广东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评定,今年还有多个优质航天及常规选育品种即将申请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评定。2021年支部将做好丝苗米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作为“为民生办实事解难题”的重点工作积极推进。
先锋岗旗帜飘扬,特色选育种工作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市农科所党支部在科研基地建立江门特色蔬菜选育党员先锋岗,派出精兵强将开展科技攻关,以江门特色蔬菜品种及航天选育种作为工作重点,从播种、育苗、移栽,到套袋、授粉、调查、检测、鉴定,详细记录各品种组合田间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抗性表现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综合比较,优中选优,目前已有4个优质品种开展多点试验,检验新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随后进入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评定评审程序。同时作为省市农业科研单位支部共建的交流平台,邀请共建单位省农科院蔬菜所支部专家开展现场交流探讨,融合双方优势,联合开展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攻关。此外,为做好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针对近期高温少雨气候条件下如何加强蔬菜田间肥水管理,保证产量,提升品质等进行下乡指导培训,将高效、实用栽培管理技术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至今年5月共派出党员科技人员11人次前往杜阮、共和等地开展蔬菜生产技术指导,为农民排忧解难。
丝苗米前景广阔,推广渠道不畅,调研需求为群众办实事
江门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全市粮食年平均播种面积超过270万亩,产量超过90万吨,约占大湾区的32%,是大湾区名副其实的米袋子。近年来丝苗米因外观靓丽,质地软硬适中,煮饭爽滑可口受到市场的青睐。但目前我市大部分水稻种植户对丝苗米认识程度不高,接收信息渠道不通畅,或找不到供种渠道,或不清楚哪个品种适合我市种植,或有良种在手而不懂栽培技术,这与当前丝苗米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种植户想通过种植丝苗米增产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我支部自2021年年初派出科技人员对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台山、恩平等地深入调研,亮出党员身份、亮出服务承诺,以走访、座谈的形式了解农民需求,发现实际困难,早造引进新型丝苗米品种6个:19香、南晶香占、香银占1号、象竹香丝苗、聚香丝苗、晶美丝苗,分别在四市一区农科所进行试验示范,以期通过全面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丝苗米品种。目前各品种均已经进入穗分化4期以上,部分早熟品种开始进入始穗期。而今年上半年雨水较少,与往年同期相比,偏少4-5成,尤其进入5月以来,晴热天气偏多,气温持续攀升。针对当前情形,党员技术人员及时前往各试验示范点开展多次调查和田间技术指导,对早造水稻生产的试验地及当地种植户提出4条生产建议,及时解农民之忧,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深挖马铃薯冬种资源,提升江门冬种农业综合实力
我市是广东省第二大马铃薯产业基地。随着产业发展,品种退化、新技术推广滞后、生产规模化较低等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冬种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市农科所支部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利用多年开展马铃薯冬种示范推广的经验,从造成我市马铃薯冬种发展困局的根本原因入手,及时调整品种种植结构,引进节本高效栽培模式,派出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党员科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为农民传授经验讲解技术,2020-2021年建立马铃薯冬种生产示范基地4个,示范面积超过150亩,引进优良新品种5个,高效栽培生产技术1项。今年冬种生产期间出现低温冻害,农民田间管理遇到问题,支部总是第一时间派出党员先锋队下田头,站地头,查农情,解民忧。通过商品薯率的提升,栽培技术的完善,在市场收购价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仍实现了98元的平均亩增收,为2020-2021年全市马铃薯冬种生产累计节支增收超过780万元。得到新品种、学到新技术,尝到增收甜头的农民各个喜笑颜开,纷纷点赞。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江门市农科所党支部加强党建引领,在开展工作中把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作为帮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着力点,扎根土地,面向农民 ,积极开展送良种、送技术、送服务活动,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让农民得实惠、享幸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