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
◆江门市创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江门开平打造生态智慧模式 多措并举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江门市创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江门市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人才强基工程、建立人才驿站、推进人才交流等有力措施,推动各类人才形成合力,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为江门市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实施人才强基,强化智力支撑。江门将镇(街)人才工作“强基工程”作为强化基层“党管人才”,激发镇(街)乡村振兴人才活力,打通人才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工作,形成市、市(区)、镇(街)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推动建立联动、协同、精准、高效的全链条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新机制。今年以来,各镇(街)取得积极成效,4个镇(街)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建立镇级人才驿站7家,充分激发乡村基层一线人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如古井镇出台《关于实施古镇英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镇”的若干措施》《古井镇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办法》等专项人才政策,以政策为招引,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制度保障;恩平市东成镇同广西贺州学院联合创办“电声本科班”“电声专科班”,累计培育88名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二、建设人才驿站,提升人才合力。大力推进镇(街)人才驿站建设,依托人才驿站,积极拓展引才渠道,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如开平市赤坎镇依托“侨小馆”人才驿站,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引进培养旅游管理、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等专业大学生24名,为赤坎古镇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依托人才驿站,大力培养本土人才,积极开展常态化技能培训,重点培养本地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如江海区外海街道创办“龙溪传人”工作室,围绕生恭鲤鱼、外海面制作等当地特色文化遗产,开展“爱传承”本土人才培训班,已成功吸纳50人参与培训,评定第一批文化传承杰出人才5名。依托人才驿站,提升人才服务,推动人才驿站与党群服务中心有机融合,搭建多维度人才服务,配备人才工作专员或人才管家,打造一支既具备人才工作专业素养、又具备多行业背景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工作者队伍,持续提升乡村振兴人才获得感。
三、发挥项目牵引,加强人才引育。发挥人才工程和项目示范牵引作用,强化农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有针对性地从重点高校引进博(硕)士人才补充到我市农业主管部门或到乡镇一线挂职锻炼,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战略发展,鼓励博(硕)士人才带动自身资源落地转化,累计引进6名博(硕)士安排到农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3名以上(博)硕士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有力推进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监测、农业生态修复、乡村文旅产业招商、村庄规划等多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同时,实施行业名家工程,发放2名市直和6名各市(区)江门市“名师名家”人才特殊津贴,充分发挥农业名家各自专长,推动三农发展。
四、推进人才交流,加强人才激励。举办首届江门市“520”人才节,高质量举办人才活动25场,活动盛况得到54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集中播报,取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开展人才对接活动,举办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开展“走进江门”调研对接活动,带领学校博(硕)士代表前往新会茶坑村、开平强亚村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人才对接交流。此外,大力选树表彰乡村优秀人才典型,通过“人才发布”平台,2021年累计专题报道乡村振兴领域各类人才20余篇,涉及我市农业、乡村教育、基层医疗、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各色人才,为我市广大高层次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江门开平打造生态智慧模式多措并举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2020年10月获批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来,开平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为指导,坚持污染防治攻坚与绿水青山保护齐头并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调共进,逐步探索形成以大沙镇、塘口镇、赤坎古镇以及翠山湖高新区为代表的“转化、活化、新生、融合”四种“两山”发展模式。
一、生态转化,大沙样板。开平市大沙镇把保障饮用水源地饮用水安全作为前提,全面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全镇生态环境质量,以茶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依托,走出了“茶香果甜景色美·山清水秀大沙美”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显山护水、饮水思源”的生态转化大沙模式。目前,大沙镇已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以有机茶乡为支点,串联大塘面特色村、榄坑梅花基地、天露山等特色景点,打造休闲养生、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发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优势,发展以大沙里·欢茶谷茶产业园为代表的生态有机种植产业,打造 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地。2021年,全镇现代农业年产值达3.96亿元,茶叶产业和以皇帝柑为主的水果产业年产值突破1.3亿元,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的同时,又彰显出金山银山“价值”。
二、世遗活化,乡村振兴。开平市塘口镇坐拥世界第一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以“最美世遗廊道”打造“一线串四珠”发展布局,推动旧墟镇改造和古村落片区综合开发,打造 青年文创小镇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创了“世遗田园、两相辉映”的世遗活化塘口模式。目前,塘口镇以守护“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为核心,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中小河流域整治和污水设施建设“三推进”,实现“强亚—宅群—旧墟”片区环境全面提升,构筑起海内外华人华侨共同的精神家园,走出了碉楼活化与乡村振兴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也被评为广东省第十五个、江门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古镇新生,文脉传承。开平市赤坎镇把活化利用、整体保护作为目标,在古镇文物保护区,科学处理好华侨文化保护和现代城镇建设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古镇回春、侨心回归”的古镇新生赤坎模式。目前,赤坎镇以打造全域旅游龙头示范为目标,着眼于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将古镇自然生态基底和周边原生农耕相互融合,通过河道清淤、雨污分流、人工湿地的有效配置,构建古镇核心与外部相融合的生态景观带,建设与乌镇、古北水镇相媲美的古镇项目。该项目将于2022年“五一”期间试运营,预计年接待能力达700万人,青山绿水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将通过赤坎古镇项目得到充分体现。
四、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开平市立足“双区驱动”的落脚点,全力构建翠山湖高新区经济发展核心平台,主动对接 科技型、效益型、环保型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园区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绿色发展”的产城融合翠山湖模式。目前,翠山湖高新区大力整合周边镇村资源,着力打造高水平产业园区,已累计引进项目182个,投资总额达530.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42亿元,先后被评为省示范性产业园、省十大重点园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中国开发区公告目录、江门“5+1”万亩园区,连续三届获评“广东省五星级服务园区”。
接下来,开平市将深化“两山”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让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以更大的决心保护生态环境,以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