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时,艳阳高照,穿过蓬江区潮连街道卢边村狭长的巷道,直至曲径通幽之处,豁然开朗,便走进了承载着世世代代卢边村村民情感记忆、见证这座古朴村落几百年岁月变迁的祠堂群。
卢边村建村已有700多年,在村内有着独特的“祠堂街”现象。一条500米的街道上至今仍保留着10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家族祠堂,被称为“祠堂一条街”,还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和“江门市传统村落”名单。数百年来,经过几次修葺与改建,“祠堂街”不仅见证了卢边村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这座村子的文化脉络。它是昨天,亦是今日。
历史悠久
10座祠堂连成一条街
祠堂作为中国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被视为中国人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属地。它是传统社会人伦道德、家族凝聚、社会安定的基石。而卢边村独特的“祠堂街”现象,在旧时光里散发着属于它的魅力和光彩。
据记载,卢边卢氏始迁祖龙庄,于宋度宗咸淳九年由南雄沙水村珠玑巷迁到超莲卢边开村。明清年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先人为尊祖敬宗而建祠立庙。高峰时,卢边宗祠最多曾建有28座,现仍保留有10座。祠堂群以卢氏宗祠为中心,左边相邻的是封圻家庙,毅斋卢公祠、华峰卢公祠、寅宇卢公祠、名宦家庙紧跟其后,侣樵卢公祠、念川卢公祠、东唐卢公祠和养斋卢公祠在卢氏宗祠右边,各具特色,形态众多。因集中在卢边庙前大街一带,坐落有致,是卢边村最热闹的村中心,被称为“祠堂一条街”。
作为卢边村最早建造的祠堂,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87年)的卢氏宗祠,是当时卢氏子孙为祭祀、缅怀始祖龙庄而建的。宗祠主体建筑共三进,砖木构筑,内有木、砖、灰、石雕,极具岭南建筑风格。走进祠堂内,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等做装饰,由于年代久远,有些雕刻或许已经破损,有些彩绘或许已经模糊,却依然给人精致感。
即使跨越数百年,斑驳的墙上旧时的痕迹依稀可见,祠堂内的匾额、楹联讲述家族的荣耀,满是记忆,让人不禁猜想,几百年前的此刻,卢边村的先民们是否也曾如自己一般,一步步走过这些石阶,不经意间,触碰过墙上的粉漆。那时,他们会想什么?又会怀着怎样的心情?
除了卢氏宗祠外,另一处祠堂——名宦家庙同样闻名遐迩。据当地人介绍,名宦家庙原名文林郎卢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纪念卢边卢氏九世明庠生敕赠文林郎奇峰公而建,之后改建更名为“名宦家庙”。堂内有一楼,名为“玉杯楼”。据悉,十一世举人斐斋公曾任江西万载县知县,受光泽王之聘,助修国史,当时聘贤之品有玉杯,后将玉杯存放于楼中,故题为“玉杯楼”。
名宦家庙为三进式建筑,前、中座为庙堂式建筑,后座为庭院式二层楼建筑。整个建筑精致,屋内雕刻精美,其中四柱穿斗式梁架上有多达四层的木雕,上面饰有各种人物花卉、花鸟异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立体感很强,更是名宦家庙的一大特色,这在广东的宗祠里也是少见的。
保护活化
打造特色文化服务平台
古之定制:士大夫以上,皆得立庙。这些古祠家庙,见证着当年卢氏一族的辉煌与荣耀。数百年来,祠堂群像村口站立的阿婆安详、沧桑,淡然置身于繁华和喧嚣之外,默默守护着卢氏子孙。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直至今天,卢边村祠堂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村里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卢氏宗祠、封圻家庙、名宦家庙被用作学校,其他祠堂或被用作粮食仓库,或被用作生产队队部,得以保存下来。直到学校和仓库迁出,祠堂恢复了其原来祭祖兴家的功能。
“那时不少祠堂年久失修,开始出现渗水漏雨、墙面老化、屋梁立柱不稳等问题,村里出于解决安全隐患的考虑,于2005年启动重修。”卢边社区党总支书记卢柏安介绍,宗祠重修的资金,当时主要靠乡亲捐钱筹资。“不少港澳、海外卢氏的华侨都出资出力,作出了很大贡献。”此后,卢边村其他祠堂也先后进行了重建或修葺,每座祠堂的显眼处都刻有乡亲捐款的名字。如果说以前的卢边村祠堂是“内向型”祠堂,那么现在的卢边村祠堂则是一座“外向型”建筑——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并向宗亲以外的更多人开放。
卢氏祠堂三进祠堂的正厅里,古木桌凳上,几副茶具,社区居民不时来聚聚会、话话家常。在卢氏宗祠旁边的封圻家庙,二胡、大镲、鼓架整齐摆放,潮连曲艺社成员每星期固定前来三次,唱戏、说书,热闹一番。而望向另一旁的侣樵卢公祠,厅内挂着一个威武的龙狮头,成为龙狮武术团的武术训练基地……
从历史中走来的卢边村宗祠,抖落一身尘埃,摇身一变,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优质基层文化服务供给常态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载体,以一种更有时代感的方式,重塑乡风、传扬精神、凝聚人心、泽被后世。
紧跟时代
让百年老祠堂焕发新风韵
祠堂是传统村落的中心,是宗族的根,是宗亲族人“记得住乡愁”最重要的精神圣地。无论行走在哪里,祠堂都是回望的故乡,都是根系的所在。在新时代,如何活化和利用好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品质提升,成为卢边村人思考的问题。
“卢边村祠堂规模庞大、建造精湛,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让人惊叹。”来自湖南的卢明和在江门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卢边村有个“祠堂街”,于是便利用闲暇时间前来探访。“同为卢氏族人,来这里特别有亲切感,这里的祠堂像是一部历史书,从中可看到整个社会人文、风俗和文化的发展。”卢明和希望卢边村能够打造好这一文化品牌,吸引更多人参观。
“祠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统家庭、文化的载体,是乡村文化底蕴与特色所在。”卢柏安表示,疫情发生以前,每年都有很多从世界各地赶回来的卢氏后人,来到祠堂参加祭祖活动。
在卢柏安看来,当下要针对祠堂这一文化符号认真研究、深度挖掘。在祠堂活化方面,应结合村(居)实际,树立村(居)文化品牌,如粤曲、醒狮、古建、非遗等形式,让祠堂文化特征更凸显,同时要加强对祠堂的整体后期维护,开展持续性的活动策划,让祠堂融入更多新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祠堂文化。
“未来我们准备整体统筹祠堂文化资源,将新时代文化元素融入祠堂文化中,每个祠堂设立一个主题元素,让人们摆脱对祠堂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祠堂,真正对祠堂文化感兴趣,从而焕发祠堂的新风韵。”卢柏安说。
延伸阅读
华峰卢公祠
华峰卢公祠位于卢边村海田街7号,奉祀卢边卢氏九世祖华峰公。坐西南向东北,面阔一间9.8米,进深两进19米,祠堂两侧各有一水巷,总占地面积共约186平方米。单檐布瓦硬山顶,灰塑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青砖墙、花岗岩脚,祠堂为山墙承梁,木雕、灰塑精美,内容主要为吉祥图案。该祠堂对于研究当地卢氏家族史及江门地区清代祠堂建筑具有一定价值。
寅宇卢公祠
寅宇卢公司位于卢边村海田街9号,现存为清代建筑。奉祀卢氏寅宇祖。坐南向北,面阔三间9.8米,进深两进20米,依次为头门和后堂,总占地面积共196平方米。单檐布瓦硬山顶,琉璃剪边,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花岗岩脚,抬梁与穿斗式相结合梁架结构,祠堂内有少量木雕、灰塑。祠堂正门为石质门额,上书“寅宇卢公祠”五个行楷大字。该祠堂对于研究江门地区清代祠堂建筑具有一定价值。
学者声音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党总支书记杨海涛:
“三个融合”助力卢边村资源活化利用
卢边村独特的祠堂文化,是对家风家训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村落的文化生态,应该是自然生态、空间物态、人文文态、生产活动形态(简称“活态”)共同构成的,所以卢边村的祠堂文化活化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首先,卢边村的祠堂文化得到保护,是与系统的生态保护离不开的,这也是活化利用卢边村的首要条件。也就是说,要结合岛上生态把岛建设好,让潮连岛变得宜居宜游,从而让卢边村的“酒香”透过潮连岛飘向天南地北。
然后,卢边村的祠堂一条街,里面有很多古建筑,这样的建筑空间我们称为物态,保护好物态才能让卢边村更富文化韵味。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和发展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无形文化创造出有形价值,研发出传统文化元素突出、符合时代审美、贴近公众实际需要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诉求,更好地构建文化认同感,才能让卢边村的人文资源活动起来,形成独属于卢边村的资源。
人文文态上,我建议以一种更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例如潮连在疫情前常有的大型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我们应该做好传承和保护,赋予符合新时代精神文化追求的内涵,并应该从中进行文创产品创作,从而形成独特的卢边村符号。
活态不只是生活的“活”,还有人们生产活动的“活”。我们要尊重当地,不要过多人为干扰。例如有些地方为了开发,不惜将村子整体搬迁,留下一条没人的古村落。一个没有人们真实生活场景的村落,很难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很难形成独自的文化属性。村落与其他景点不同,最终落脚点在于人身上。此外,我们还能够利用数据化,将场景数据化保护起来。
所以,卢边村的资源活化,不只是历史文化,也不只是古建筑,更应该把卢边村独特的人文利用起来,形成只属于卢边村的文化内涵。
我认为,人文加建筑,文化加旅游,文创加产品,三个融合将会助力卢边村资源活化利用,最终得到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