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村子后山的小路刚刚修好,歪歪扭扭的,一点儿也不直;路基用的砖石块鲜有新的,多是村民遗弃的旧石碎砖,完整的不多;路边的花圃不能说是花圃,里面种的是村民可食用的青菜……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条路不怎么美观。然而,却是村民喜欢的,来村里参观的人也喜欢。“这就是乡土的味道。”有人这样说。
在开平市塘口镇仓东村行走,“乡土的味道”总是时隐时现。
在侨乡江门,散落着数量众多和仓东村一样的华侨特色村落。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村落,正面临着“空心化”的危机,而仓东村是幸运的。在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经过本土侨乡文化研究专家谭金花及文化遗产保护热心人士多年深耕,昔日凋零破败的村子日益焕发生机。近年来,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在致力于文化遗产教育的同时,把建筑保护和文化传承等融为一体,注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7月,开平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评选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个优秀推荐案例之一。评委们的评语为“面向未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跨界创新,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全球示范意义。”
“开心一族”的幸福时光
“下午要不要做工啊?不做工,就来忠心社唱歌了!”只要有空,天气也不错,仓东村民谢伯总会在村里的“开心一族”微信群里“喊”一声。
“好!”“收到!”……几乎每次都“应者如云”。
下午3时许,10余位村民就聚在了忠心社,有弹有拉有唱,煞是热闹,颇为开心。夏日的午后,大家聚在忠心社前塘边的榕树下,悠扬的琴声、动听的歌声……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开心一族”是仓东村喜欢唱歌、会弹奏乐器的村民几年前自发组成的歌唱队,如今,这个队伍人员越来越多,还有了年轻人的加入。
“我今年70多岁了,年轻时喜欢唱歌。不过,几十年没在大伙面前唱过歌了。”谢伯说,“有一次听大伙唱歌,我也来凑热闹,唱了几首,他们说没想到我会唱歌。后来,我就加入了‘开心一族’,经常来唱唱歌。”对于谢伯来说,这也是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幸福来自生活的无虞。在村里做了30多年村干部的谢雪暖有着自身的体会。“十几年前,我家有一辆面包车,村里人经常请我去镇上喝茶,顺便搭我的车。现在差不多每户在新村建了房子,买了小车。已经很久没人请我到镇上喝茶了。面包车不受欢迎了。”他笑称。
仓东村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镇的始居地,自元朝谢荣山开基此地以来,至今已历25代。20世纪初,早年出村闯荡的华侨衣锦还乡,一幢幢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住宅、碉楼、祠堂相继建成,也是典型的华侨特色村落。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外迁到其他城市或开平市区,村里的人口日益减少,村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在村民的支持下,“仓东计划”于2011年开始实施。这是一个以仓东村为试点的文化遗产保育与活化的探讨。“仓东计划的目标是协助当地居民,着力保存当地建筑与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并发扬光大。将建筑保护、社区营造、文化传承融为一体,从而达到遗产保育并取得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一个以社会和谐与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乡村建设模式的探索。”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谭金花说。
近年来,仓东计划包含建筑修复、社区营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综合性遗产保育理念,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仓东村发生了变化:重修和恢复了很多老房子,村里的环境焕然一新,村子里更有人气和朝气……
村民们说,感觉这里空气都是甜的,比城市的生活还要好。“在村子没有改造好的时候,外面的人很少回来的。近几年,我在香港的兄弟姐妹看到如今村子修整得这么好,每年几十个人都会回来聚会的,只是疫情的缘故,去年和今年不能够回来了。”谢雪暖说。
美丽乡村引“凤”来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于201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19年被中国古迹遗址协会(ICOMOS China)评为全国遗产活化管理实践优秀案例,2020年“仓东文化遗产游学营”获国家文旅部游学联盟选为推荐游学产品。
在这里,你可以琴棋书画茶,还可以体验灰雕、美食、舞狮、农耕……如今的仓东村因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而远近闻名,游客来了,中外文化研究的学者来了,大学生来了,中小学生来了,希望在这里一展身手的人也来了。
谢雪暖的儿子小谢在上海已经做了10余年厨师,去年,他毅然放弃了每月1万多元的收入,回到村里发展。“过去每年都会回来村里,以前村里的房子都很破烂,看着心里很难受。现在环境改善了,人气旺了,发展一年比一年好。”他说,“虽然现在收入少了些,但是,选择回来主要是看好仓东村以后的发展,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就不是很在意眼前收入的问题了。”
今年初,曾先生和妻子也来到了仓东村,准备在这里盖大棚种植瓜果、蔬菜,在山里养鸡鸭,搞乡村游等。“以前也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去年,应邀来到仓东参观调查,觉得仓东的环境、文化很有发展前景,政府对这里也很重视,有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村民都很和睦,也很支持。”他说,“经过考虑后,我们选择来这里发展,也看到这里未来的发展。”
甄栩韵2018年听了谭金花的讲座之后,在仓东村做了两年志愿者教小朋友本土非遗音乐。去年在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后,甄栩韵选择来到仓东村,加入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工作团队。“来到这里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一个小山村,很怀念小时候回到村子里人们之间的感情。仓东村村民的热情和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也让我产生了归属感,有家的感觉。”她说,“上一辈人的使命就是从乡村走出去,而如今我们这一辈人的使命就是从城里回到乡村,把好的东西带回来。我觉得这是正确的道路。”
村民戏说,村头的老榕树曾濒临枯萎,有专家来看也说没救了,但是自从大家在树下活动,人气旺了,老榕树又活过来了,更加枝繁叶茂……
共建共享 守护乡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对于仓东村的未来发展方向,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负责人沈益民表示,仓东村确立了遗产教育和共建共享社区两个发展方向,后者更是他们为之努力的长远方向。
沈益民介绍说,从遗产教育的角度出发,对仓东村的改造主要是有三个分区的:一是人文区域,主要是村子的建筑;建筑只是遗产的一部分,而它背后的人和文化寄托了人的情感和记忆。二是农业教育区域。三是自然教育区域,主要是后山的区域,打造一个侨乡特色的生态系统。“文化保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村民为自己所在的村落以及所拥有的文化遗产而骄傲。”他说。
共建共享社区的核心是营造归属感。沈益民表示,有别于一些乡村旅游区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价值,共建共享社区更多关注乡村内涵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建立和谐的乡村社会。共享社区将是村民日常休憩的场所,也是华裔寻根的必达之地,还是高校的研学基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仓东村能看到村民在榕树头唱民歌,在夫人庙进行“净地”仪式,在祠堂举行热闹的寿宴喜宴……村民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文化传授者,既是工匠,又是厨师,还参与当地文化教育中,传授当地的传统技艺等等。“为了改善村民的民生问题而建设,要比单纯发展成旅游区的意义更大。一些‘网红村’表面上可以拉动经济发展,但这不是我们乡村振兴最终的发展方向。我们不是追求发展旅游区,而是从鼓励建设家园的方向发展的,这样的社会意义更大、经济意义更长远。”他说。
沈益民表示,共建共享社区是仓东村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乡村以后的生命力。“这个目标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但是只要有了一个大方向,一点一点地完善,逐渐往这个方向靠拢,未来就总是有希望的。”他说。
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 负责人沈益民:
乡村不只是网红景点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存在于乡村,文化保育与活化就是把乡村的建筑、生态、文化保护下来,保护的目的是为了面向未来。
在乡村建设中,一是明确出发点,正确看待乡村和城市的功能区别,要明白乡村能够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在哪里,不宜把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注重社会价值、民生价值;二是发挥乡村的优势,要改变乡村改造的思维,尽量让乡村还是乡村,在乡村振兴中不要去施舍乡村而是去尊重乡村;三是尊重乡村的人以及乡村所带来的文化,欢迎村民的参与,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四是乡村改造要与乡村环境、文化以及其功能相匹配、相协调;五是要有长远的发展策略,鼓励社会团体机构参与到乡村振兴产业、乡村活化建设当中,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发挥更好的效果。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副教授谭金花:
乡村建设要倾听村民声音
乡村建设是为村民而建,一定要考虑他们的需要,照顾他们的感受,倾听村民的声音。所有的事情,都要与村民商量,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比如在修复建筑中,村民不仅是工匠,也参与设计,会提供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上的建议。通过这种“参与式设计”,他们受到尊重,就觉得那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别人的事情,就会有自豪感、归属感。这样对当地文化遗产就会有认同感,就能够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就会真正参与到保护家乡和文化的工作中来。
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由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在乡村建设中,要尽量保持村庄原貌,要尊重乡村的特点,要让村中的一切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游客到一个村庄,看到的是当地人的真实生活,就会觉得很开心,会有一种亲切感,才会有真正的乡土文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