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禁一碗籽,秋收一担鱼”。江门历时3个多月的休渔期终于结束,石板沙的渔民也紧跟着忙碌了起来,迎接他们的“秋收”。八方“饕餮客”闻鲜而来,奔赴石板沙赏一段疍家小岛风情,尝一口舌尖美味。
乘船体验渔民捕鱼生活
西江岸边绿树渐渐远了,记者乘着渡轮过江、登岛。码头的一棵树下,许多岛民在闲聊,一对渔民老夫妻则准备划船出去拉网捕鱼,征得他们同意后,记者也踏上旧木船,感受渔民的捕鱼生活。
小船随着水波不停摇晃,两位老渔民却站得极稳,妻子划桨,丈夫下网,十分默契。老渔夫叫陈有金,在岛上待了几十年,开渔的时候他就架着这艘小船捕鱼,禁渔期就耕种田地。因为两个孩子已工作,无需操心,两个老人闲时便坚持下网捕鱼,挣些日常家用。陈有金告诉记者,之前刚开渔,西江上有30多条船,现在就只剩下他们坚持出船了。
“每天刚涨潮的时候鱼最多,一网下去最少有2.5公斤鱼,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捞起上百斤。”陈有金笑着说,“鱼就卖给岛上的鱼行,虽然收入一般,但现在的生活我们还是很知足。”
收网后,老夫妻还带着记者在水上转了一圈。碧波荡漾,桨声阵阵,让人身心放松,颇感惬意。在水上看岛,还有几分别样韵味。
下了船,陈有金有些腼腆地同记者闲聊,还在船上的老妻就看着陈有金在笑,看够了,又慢慢划开船,留下一道道涟漪。渔民朴实的情感,朴实的生活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精美墙画讲述疍家故事
疍家文化街全长约400米,巷道的墙身上绘制着精美的疍家风情、疍家故事的墙画,与两旁分布的石板沙原始疍家民居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石板沙疍家风情、渔耕文化。墙上画的人在补渔网、收拾黄沙蚬,墙下的岛民也在地下的空地上摆着特色农产品,泡着一盆肥美的黄沙蚬,仿佛历史的延续。
原始的疍家民居有些被废弃了,红砖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倒也可怜可爱;有的墙体破损了一片,就在破损的地方画上适当的景致,绘画与现实融为一体,十分有趣,引来游客兴致勃勃地拍照打卡。
沿着墙欣赏画作,不知不觉又走到岸边,发现几乎每家每户靠水的后门都停着一艘小船。船体老旧斑驳,是使用多年留下的痕迹。正像永远离不开“渔文化”主题的墙画一样,岛上居民们也离不开承载了许多年回忆的小渔船。
新鲜海鲜引来八方“饕餮客”
黄沙蚬、黄鱼、河虾是“石板沙三宝”。一年四季,总会有来自江门、中山、珠海等地的人慕名来到石板沙,只为吃上一口河鲜。“因为疫情,来石板沙的游客少了很多,以往这时候有1万多名游客,现在只有两三百人。”石板沙村工作人员梁国城对记者说,开渔后,大量河鲜上市,不少“饕餮客”便急匆匆赶来,品尝地道的石板沙河鲜。
梁金华是石板沙本地人,经营餐馆已有15年,现在是石板沙饮食协会的会长。他给记者介绍了石板沙餐饮业的情况。疫情之前大概有12家酒楼开业,现在正常开业的只有4家左右。“以前游客多的时候,订台都订不上,餐馆要8个员工才忙得过来。”梁金华说。不过,赶着开渔的时间点,“饕餮客”还是纷纷来到石板沙尝鲜,餐馆一天也能开到五六十台。记者观察到,午后游客渐多,陆陆续续到达餐馆,熟练地点上清蒸黄沙蚬、清蒸河虾等菜品。其中一个顺德的老食客和梁金华颇为熟稔,他说河鲜实在美味,自己已经是第三次来了。
梁金华的餐馆临近水边,游客坐在餐馆可以看到江面上渡轮来来往往,不时惊起岸边飞鸟,凉爽的江风吹散“秋老虎”的酷热。鼻尖传来河鲜鲜美的气息,原来是旁边的游客已经满足地吃上了肥嫩的黄沙蚬、蒸得通红的河虾,以及口感筋道的黄鱼子。
疍家风情、江景观赏、坐船捕鱼、品尝河鲜……宛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环境和舌尖上的美味,使得石板沙备受游客青睐,在开渔后迅速地迎来了一波旅游小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