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1月5日,省委常委会会议要求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抓紧抓实,落实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
近年来,我市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硕果累累:总结形成乡村产业“链条联通”融合发展模式;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连续两年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并获粤西片区第一名;连续四年在全省扶贫工作考核中被评为“好”最高等次……
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我市将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全域打造侨乡特色美丽乡村,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步伐,高水平建设 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探索建设农业“特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
打造百亿侨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冬季来到,新会区大鳌镇的虾塘上纷纷盖上了塑料薄膜。因为越冬虾养殖利润较高,养虾业内流行“不养冬棚,一年白干”的说法。
从“一只虾”出发,大鳌镇养虾业带旺了种苗培育、生资销售、刮虾搭棚、物流运输等产业链上下联动共25亿元产值,其中全水产养殖产值近7亿元。去年12月,大鳌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大鳌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黄伟强介绍,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鳌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已达2000多公顷。2019年,该镇村级鱼塘发包总收入7763万元,占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的79.19%。养虾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本地超五成的就业人口,形成了大鳌农村“创业就在家门口”“足不出村也能就业”的景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江门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7个省级、2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专业镇和33个省级专业村,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53家、42家和45家,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32万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接下来,我市将深化 农业合作,探索建设农业“特区”,打造开放合作重要窗口,对接“一带一路”农业供应链;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陈皮、鳗鱼、马冈鹅、禽蛋、大米、茶叶等“1+5”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百亿侨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去年,江门市、新会区分别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江门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共投入1.1亿元专项资金,完成实测耕地面积16.88万公顷,覆盖全市承担农村承包地确权任务的所有镇、村,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各项工作。同时在集体成员界定、农村涉地矛盾化解和土地流转等方面树点扩面,形成“江门经验”。
我市各级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实施“问题清单责任制”“两库一机制”以及多种常态化督导机制。促进形成“两预两委托”模式,在开展确权工作的同时,进行土地预流转、预整合。
此外,我市积极探索土地“三权分置”形式,加快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土地确权后,全市村组集体总收入从21.2亿元增至37.94亿元,平均每个村增加160万元。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展望未来,我市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入推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全域打造侨乡特色美丽乡村
去年10月,位于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的泊瑞·和安里民宿拿到了鹤山市首张民宿登记证照。该民宿坐落于来苏村委会瓦园村,由始建于清朝的传统老屋改建而成。该民宿采取了修旧如旧、共生更新的改造模式,打造一个拥有书吧、书画室、茶艺室、游泳池、私房菜馆、农场体验场所的民宿综合体。
“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打扫干净村子’再迎客,美丽的乡村环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来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瑞行介绍,该村计划构建以旅游为引导的生态茶园养生基地、星级旅游厕所等项目,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留住“诗与远方”的来苏村,只是建设美丽乡村“江门故事”中的一个。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比武”,引导村民“唱主角”。全市建成美丽宜居村450个、示范村73个,61%的村庄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全域打造侨乡特色美丽乡村,加快发展“美丽经济”。一方面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抓好“廊道”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分类收集处理农村垃圾等;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细化划分村庄,因地制宜、分类建设。
另一方面,开展15分钟乡村生活圈示范创建,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理念融入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营造富有田园特色和乡村风情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