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成效显著。今年5月,我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获得4000万元奖励;2018年和2019年,我市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省河长制考核“优秀”等次;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我市连续五年获得“优秀”等次……
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市优良水体比率上升12.9%;9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率达到100%,创近5年同期最高水平。河湖面貌得到改善、市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日渐提升,我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从“有名”迈向“有实”,一批“江门经验”的诞生,变“河长制”为“河长治”,“水美侨乡”画面越发清晰。
机制先行
将流域水质保护等机制纳入地方性法规
整洁的碧道上,修葺一新的骑行道与步行道蓝红相映,老人们在此漫步,小孩在大人的照看下追逐嬉戏,一旁的釜山人行天桥桥面上,不少摄影爱好者采风拍照,这样一幅人、景、水“交相辉映”的美景图,便是被网友评为江门市十大“网红打卡地”之首的城央绿廊碧道。如今这样的景象,在侨乡并不是“一角之景”,沙坪河从昔日“黑臭水体”化身植被繁茂、碧波粼粼的生态宝地,开平住家船船民“洗脚上岸”,让潭江江面“一望无疾”焕发新容颜。
自2018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市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打出治水“组合拳”,构建了一整套长效工作机制并不断完善。“全面推行河长制后,我市率先实行‘双总河长制’,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制体系构建工作,同时率先在全省将河长体系延伸到自然村一级。”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河长制述职长效机制方面,我市在2019年先行先试县级总河长向市级总河长述职的基础上,今年探索实施镇级总河长向县级总河长述职制度,通过“述职制度+年度方案”的形式,构建起市、县、镇三级“全联动、全链条、全覆盖”的河长制述职长效机制。
同时,我市是全国较早将流域水质保护、河长监督考核等机制纳入地方性法规的地级市。2016年,我市出台《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2018年,结合河长制工作,我市对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此外,我市还出台了全省第一个河长制水质考核奖惩工作方案,将水质污染指数改善率排名作为主要评判标准,对年度水质综合考核排名前三位的市(区)给予奖励,对水质污染指数同比无改善且排名后三位断面所在县级河长实施约谈。
“为了更好地推动治水工作落实落细,我市还建立了河长巡河履职‘三个清单’(月度水质清单、月度工作清单、月度问题排查清单)制度,让河长带着问题去巡河。”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还通过明察暗访强监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社会机构,对全市河湖治理常态化开展暗访巡查,在媒体设立河湖整治“红黑榜”,接受社会监督,强化监管效果。数据显示,自2017年7月以来,我市在不断完善的机制下扎实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实落细,3年多来共解决河湖问题2.5万多宗。
扎实整治
逾4100公里河道实现常态化管理
2018年,开平市以河长制为引领,组织对住家船“河湖顽疾”进行依法清理、阳光清理、和谐清理。如今,开平城区217艘住家船的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200多户船民“洗脚上岸”,江河逐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如今我都是‘脚踏实地’,不再像以前在住家船上生活的时候,行走还会摇摇晃晃了。”今年89岁的老船民徐荣说。
住家船的清理整治,是我市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效的一个缩影。2018年初,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在“五清”专项行动中共投入4.95亿元,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1400宗,清理河道漂浮物56.9万吨,清淤疏浚2170公里,清理河湖障碍物2726处,清理违章建筑物2817处共257.25万平方米,纳入河长制管理的4100多公里河道全部实行“每年两次集中清漂+常态化保洁管理”。在“清四乱”专项行动中,江门列入省整治范围的377宗重要河湖“四乱”问题,列入市整治范围的459宗侵占江河湖泊违法违规建设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治销号。
扎实整治,推动了我市河湖面貌迎来大变样。“原来这里都是一些丢弃的垃圾,如今整洁多了,乡亲们的河湖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很多。”新会区三江镇河长办有关负责人看着虎坑水道清波荡漾、河岸白鹭群飞的美景欣慰地说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后,三江镇通过“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并开展沙仔岛治理工程,使岛内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岛上鸟类越来越多,成为“候鸟花园”。去年12月,9只“神秘的客人”——国家级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突然现身沙仔岛,这是我省首次观察记录到白鹤。
加速推进
EPC+O模式全面翻开治水新篇章
来到江门,到江海区的城央绿廊来看一看是个不错的选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周围的景观改变了很多,绿化、灯光、道路、桥梁等越来越有特色,来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多,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市民屈景周对近年来我市碧道建设取得的成效赞不绝口。
高标准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是广东省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推动广东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走向“有实”的重要抓手。我市按照“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标要求,计划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42段共360公里碧道。去年,我市完成了9公里省级碧道试点江海城央绿廊和90多公里市级碧道试点的工程建设。
今年,我市将剩余的29段共260公里市级碧道,采用统一打包、统一推进的EPC+O模式推进,并于6月份正式启动建设,成为全省首个以EPC+O模式全面推进碧道建设的地级市,标志着江门碧道建设正式驶入“快车道”。“今年以来,我市碧道建设已完成投资5.6亿元,已建成碧道68公里,目前碧道建设EPC+O项目已完成所有前期工作,并进入全面进场施工阶段。”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10月,我市再次通过EPC+O模式,自主实施西江潭江14条跨县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标志着我市朝着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更进一步。据悉,西江潭江14条跨县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是我市推进西江、潭江流域41条重点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将加快解决流域内洪(潮)涝灾害频发的老问题,以及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市坚持治水、治城、治产相融合,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开展河湖综合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