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赤坎、马冈、月山、水口等多个镇,宽敞洁净的乡道村巷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点缀在农家小院四周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风格各异的“四小园”,为美丽乡村建设增色添彩。截至目前,开平市打造了以赤坎镇石溪村委会为代表的“四小园特色村”58条,基本解决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后土地闲置、荒芜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开平市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以创建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为抓手,探索“三清三拆三整治”、廊道整治、“三边”整治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四小园”建设工作相结合,在江门地区率先出台“四小园”建设工作方案。通过把“小四园”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依托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按照“实现干净整洁、完善基础设施、绿化村庄庭院”的工作思路,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将荒芜闲置土地建设成别具特色的功能性园地,并以村民筹、群众捐的方式,对闲置土地进行硬化、绿化、亮化提升,大力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盘活闲置资源
“变废为宝”改善村容村貌
走进赤坎镇石溪村委会沙地村,一幅展现乡土风情的美丽画卷在村内铺开。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美丽怡人的“四小园”,以前竟是一处处违建的猪栏牛舍、破旧不堪的老房子、被村民堆满各种杂物的空地……
村里清拆后的闲置土地怎么利用?拆除后的砖瓦等新环境“黑点”如何整治?“四小园”建设的土地从哪里来?这几个单独看来十分棘手的难题,结合在一起却有了解决的方案。“推进‘四小园’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施工、多管齐下,充分利用闲置土地、闲置砖瓦,盘活闲置资源,节约建设成本。”开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现有资源和上阶段清拆情况,开平市走出一条“花钱少、方法好、时间短、齐参与、效果佳”的“四小园”建设新路子。
“‘三清三拆三整治’后,地方清出来了,但村容村貌仍旧没有太大改善。”石溪村党支部书记关宗敏表示,为提升乡村“颜值”,他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即充分利用清拆后遗留的废旧建筑材料,结合村民小组的合理规划,将清拆后的公共闲置用地建设成一个个小公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这样既可以利用清拆下来的旧物‘变废为宝’,也节约了清理旧物的费用。”关宗敏说。
在“四小园”建设中,石溪村委会不搞“一刀切”、不摆“花架子”,而是根据村民意愿和种植特长以及村庄布局,努力把乡村建设得绿意盎然、花果飘香。截至目前,沙地村在“四小园”建设中共投入资金6万多元,已建造小园地30多处,最大的面积有200多平方米,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新晋“网红打卡点”。“四小园”不仅为整个村子带来盎然绿意,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活动场所,还成为部分村民劳动致富的“试验田”。
赤坎镇石溪村委会的做法是开平市探索建设“四小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开平市在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同时,着手“四小园”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清拆下来的材料建设“四小园”,尽可能减少材料的搬运,做到“在哪里拆就在哪里建”。
此外,开平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万里碧道”建设与“四小园”建设结合起来,以“一盘棋”的思维进行整体规划,利用环境整治的机会,提升“四小园”的社会影响力。
党群合力共建
打造乡村“网红打卡点”
“我们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多次召集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召开会议,让村民参与到‘四小园’建设中来。”关宗敏说,如此一来,调动了广大党员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四小园”建设过程中,石溪村委会突出基层党建,发挥“头雁”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支持村委会的相关决定,在做通村民思想工作、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党员带头清理自家附近乱堆乱建的杂物,并发动村民为“四小园”建设捐款捐物、捐花捐树。
依托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石溪村委会成为开平全市“四小园”建设的标杆之一。
开平市通过在各级成立党员工作专班,专人专项推进农村“四小园”建设工作,着力解决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发挥“头雁”作用,深入实施“班长带班子、班子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三带”做法。同时,突出村民自治,发动群众力量,尤其是充分发扬“中国建筑之乡”优势,利用侨乡特色砖砌艺术,并鼓励村中的能工巧匠以自身技艺参与“四小园”建设。目前,开平市多个砖砌艺术“四小园”成为乡村“网红打卡点”。
巧用奖励措施
激发美丽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据悉,开平市在“四小园”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做到“市统筹、镇规划、村实施”,在全市统筹的原则下,给予镇街、村庄充分的自主建设权,各镇街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经济社会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村庄可根据村民风俗习惯进行具体风格设计。
同时,开平市通过通报、奖励等措施,定期组织人员进村实地评比各村“四小园”建设情况,对工作积极和勇于创新的镇街予以奖励,对工作缓慢、停滞不前的予以通报,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如今,开平全市各镇街、各村庄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四小园”建设的内生动力,呈现“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生动局面。
“村民们都非常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己之能献己之力。”不少村民小组长对村里的变化津津乐道,通过评比,有效解决了环境整治“没依据、没抓手、没人听”的困境,环境整治带来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变化,更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团结齐心、向好向善,村民从“不理解、不支持”转变为争相投入到“四小园”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