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是江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
近年来,江门紧紧扭住民生关键,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目前全市1050个行政村、10905个自然村全部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逾8成村庄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落实“一厕一档一案”,实行项目清单化管理;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8.1万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7%,基本实现每个自然村按实际需求建设1座标准化公厕的目标……
改善人居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五邑各地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民间智慧”,科学确定重点任务,既保留原生态风貌,又引入现代化生活元素,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实现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
蓬江区
着力从示范村创建向全域整治推进
去年3月,蓬江区启动4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并着力从示范村创建向全域整治推进,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如今,4个乡村振兴区级示范村已完成从动员建设到通过验收的大跨越。
杜阮镇长乔村是蓬江区去年推出的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经过大力改造后的长乔村,显得精致而美丽:进村路“白改黑”,更加平整,道路两侧的景观墙手绘图画精美生动;村内池水碧绿,精致的塘心凉亭和曲桥的倒影清晰明亮;村里还新增了文化广场、停车场……
“伴随着长乔村的美丽蝶变,不少在外居住的村民开始回来翻新旧屋,农村对村民来说越来越有吸引力了!”杜阮镇委委员高豪领忍不住感叹。
这样的吸引力不仅对长乔村的村民“管用”,对周边村民同样具有普适性。晚饭后,前来长乔村小广场散步聊天的村民明显多了起来,其中不少是周边村民。让高豪领印象深刻的是,每当其他村干部到长乔村来参观时,都会惊叹:“哇,这么漂亮!我们也要争取入选第二批示范村!”
“由此可见,示范村的变化触动了大家的心,也让其他村干部感受到政府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大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开始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向示范村靠拢。”高豪领说。
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蓬江区在完善2019年示范村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已启动第二批示范村创建工作,并推进潮连街全域创建省级生态美丽宜居镇(街),继续深化推进2条美丽精品线路和启动廊道整治建设,同步兼顾其他村人居环境整治,力争2020年底前全区全部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0%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江海区
“三社联动”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
近年来,江海区围绕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体制机制,强化“三社联动”服务能力,通过提升基层组织力,使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服务能力有效增强。
江海区金溪社区内,每月20号,社区的大街小巷都会出现一批儿童巡查员,挨家挨户检查各个居民门前屋后环境卫生,在表格上逐项打分,同时收集居民意见。“这些小孩都是我们招募过来的义工,在长辈的陪同下,每月定期根据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制度量化评分。”该社区管理人员陈赐康表示,让小朋友参与社区治理,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环境卫生意识,也可以让他们带动家长和长辈共同参与进来。
今年上半年,金溪社区引进专业的社工机构,与社区、社会组织串联起来,强化“三社联动”服务能力,共同做好社区治理文章。“我们每月都会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活动,开发出一个智能积分系统,更好地细化、追踪居民积分情况。同时,日常有社工轮流值班,协调解决社区的纠纷,也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社工机构负责人董健霖说。
据了解,金溪社区辖区内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00多家,外来流动人口达4500多人,而本社区户籍人口仅1000人左右。“在我们看来,只要生活在同一个区域,每个人都是社区治理的一分子。尽管外地人和我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但是他们也可以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营造共建共享氛围。”陈赐康说。
此外,社区工作者、社工还通过入户宣传,鼓励外来流动人口参与到日常的社区治理体系当中。同时也让他们享受到社区治理的服务,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环境卫生维护和各类公益活动中。
新会区
积分制激发党员群众内生动力
一提卫生纸20个积分、一袋洗衣粉10个积分……在新会区三江镇良德冲村的积分兑换站内,一些生活必需品并不需要用现金购买,而是用积分兑换。“但凡年满18周岁的村民都可以领取一张积分卡,我们从乡村治理、平安创建、文明新风、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5方面对村民进行考核,每符合1项都可以获得相应加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翁福群说。
自觉搞好门前“三包”、踊跃参与村民大会、自愿参与义剪等公益活动……良德冲村村民容小云短短1个季度便获得40多分,领跑“积分榜”。自从积分制推广以来,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不少,各类活动也比以前丰富、热闹。
“一支牙膏、一袋大米,或许价格并不高,但其价值不仅在于价格。除了能免费兑换日用品,村民更在意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认可。”翁福群的话,说出了村民的心声。攒积分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也使他们从“推着干”向“比着干”“争着干”悄然转变。
从4月份开始,新会区创新试行农村积分管理项目,将村民的行为表现转换成积分,通过积分兑换奖励的方式激发基层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此外,新会区各地积极探索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激励举措。三江镇实施“两奖两补”,对季度考核平均分超过80分的村进行奖励,并对优秀村组长进行个人奖励;睦洲镇东成村创新实行“巷长制”,选出有责任心、协调力强的村民作为“巷长”;古井镇建立“1+N”奖评考核机制,并坚持每季度召开乡村振兴及农村环境整治现场会,推动“看”“比”“学”氛围的营造。
台山市
强化党建引领 发动侨胞参与
走进台山市都斛镇白石村,部分村民家门前贴着“党员身份牌”,上面印有党员的名字,还有党员承诺和家规家训。“门口贴的牌子,不仅让我的党员身份‘亮’起来,也提醒我关键时刻‘站’出来,先锋形象‘树’起来,为白石村的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年过古稀的老党员陈启祥一脸自豪地说。
去年以来,白石村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实行“亮党员身份制度”,在全村80名党员家门口都贴上了“党员身份牌”,坚持亮身份、履承诺、树榜样。“党员干部动起来,让村民感受到决心,看得见乡村变化,工作就会好开展。”白石村党总支书记叶育青说。
斗山镇横江村党支部书记黄伟明的做法与此不谋而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发动党员、村组长、驻村干部、热心村民、志愿者100余人成立义工队,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大整治……
“台山拥有丰富的华侨资源,也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大优势,我们积极动员侨胞参与进来,不仅凝聚起人居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同时也激发起乡亲们参与建设的热情。”台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其中,台山创新聘请归国华侨担任“华侨河长”。成员之一的白永宏出资150多万元新建电排站工程,有效防范部分村落积涝灾害。同时,白永宏经常深入一线实时监控治水进展情况,并借助自身的民望基础,成为群众工作的一条纽带。
这并非孤例。白石村建立村级微信公众号,发布村庄动态,让海内外侨胞及时了解家乡变化,提高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横江村整合全村碉楼资源,进行修葺包装活化,将其与村内的抗日事迹联合打造红色书香碉楼文化。
开平市
盘活资源 留住美丽“乡愁”
行走在开平市赤坎镇石溪村宽敞洁净的乡道村巷,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点缀”在农家小院四周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风格各异的“四小园”,犹如一颗颗绿色“宝石”,为美丽乡村建设增色添彩。
难以想象的是,眼前怡人的“四小园”,以前竟是一处处违建的猪栏牛舍、破旧不堪的老房子、被村民堆满了各种杂物的空地……“‘三清三拆三整治’后,这些地方都清出来了,但村容村貌仍旧没有太大提升。”曾从事装修建筑行业的石溪村党支部书记关宗敏说,为提升该村“颜值”,他想到一个好点子,即利用清拆下来的砖头、瓦片,在宅前院后、村头巷尾闲置土地打造“四小园”。“这样既可以将拆下来的旧物利用起来,同时也节约了清理旧物的花费。”
“在‘四小园’建设中,我们不搞‘一刀切’,不摆‘花架子’,而是根据群众的意愿和种植特长以及村庄布局,努力把乡村建设得绿意盎然、花果飘香。”关宗敏介绍,目前村里设有“四小园”29处,最大的有200多平方米,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新晋“打卡点”。
在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一座座正在建设中的民宿迸发着生机。“我们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腾出了大量的用地,吸引了投资上亿元的‘如也’民宿项目。不仅人居环境整治有了资金保障,家家户户也得到了分红。”强亚村党支部书记方焯健说。
日新月异的家乡,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回来发展。方健俊是其中一员,长期在外地打拼的他,返乡重建祖屋打造民宿项目,投资超过500万元。方健俊表示,越来越好的乡村环境,留住了美丽“乡愁”,“慢”了游客脚步,“鼓”了村民腰包。
鹤山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
走进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道路整洁、景色怡人的环境令人眼前一亮。“我们来苏村致力抓好村庄规划、绿化美化等建设工程,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增加公共绿化和公共停车场,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来苏村党总支书记钟瑞行表示。
“从今年4月开始,我们村引入了第三方环卫服务公司,村民每人每年支付20元,剩下的钱就交由村委会补。”古劳镇上升村党支部书记李德章表示,虽然每人要交20元,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许多卫生死角、垃圾堆都被清理掉了,每天的生活垃圾都有专人及时清理,让村里变得更整洁。
据了解,古劳镇、鹤城镇和宅梧镇统筹全镇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发包给第三方环卫服务公司,引入竞争机制,同时聘请公司对辖区村委会进行分区保洁管护,以区域的保洁环境质量和公司服务质量考评结果支付服务费用,并择优确定下一年度服务公司。目前共有11家公司负责鹤山市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配备管护人员400余名。
同时,为推动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鹤山市制定了《鹤山市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实施方案》《鹤山市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考核细则》,同时配套2442万元管护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后续长效管护。
“我们还通过聘请义务监督员、鼓励全民监督、设立举报投诉电话等方式,曝光村庄环境卫生死角、‘脏乱差’反弹及不文明现象和行为。同时建立微信工作群,实现各村与管护责任方‘点对点’直线联系,发现问题即时反映,迅速对照整治,提高解决问题效率。”鹤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恩平市
做好思想工作 提升村民参与热情
过去,恩平市大槐镇白麻坪村村道杂草丛生,公共区域也多有荒废,近九成的村民选择外出。随着新农村建设热潮全面掀起,白麻坪村也吹响了冲锋号:组建村集体微信群强化信息交流;成立村民理事会,发动乡贤参与乡村建设;邀请专业机构参与村庄设计规划……
想法再好,缺了资金,也会有劲无处使。去年11月15日,恩平市第一批拆旧复垦指标在广东省耕地储备指标交易中心成功完成交易,白麻坪村成为恩平市首批享受拆旧复垦政策的村之一。
对于拆旧复垦政策,村民当中也出现过分歧。为了做好表率,热心村民余炎稂自费数十万元将自家的祖屋重新改造,在一旁建起仓库和凉亭,安装影音娱乐系统,每天晚上,总有不少村民到这里看电影、喝茶。久而久之,村民们愈发感受到乡村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愈发高涨。
加上村党支部书记吴慧媛等村干部所做的大量思想工作,最终村民一致同意将补偿款投入乡村建设。如今的白麻坪村累计投入近400多万元,建成了灯光篮球场、文化楼、体育公园等。一位当初极力反对的村民,态度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变,每天完成自家农活后,都会到新建的体育公园内照料花草。
恩平市牛江镇莲梅村也结合本村实际,创新提出“以地捐建”的建议,对把村中废旧猪舍、危房、空地捐出来用作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民,一处房舍或空地视为捐赠5000元,捐赠者姓名列入爱心捐赠名册。这一招,也让莲梅村其他村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不仅认真做好房前屋后的保洁,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为美丽乡村建设捐资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