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胡晴晴 通讯员/张灵峰) “青云路老烟霞淡,古井情深岁月悠。何不从今归此隐,露研朱笔点春秋。”7月28日,良溪村村口的大榕树下,蓬江诗社7名会员一字排开,齐声吟咏社员谢莹刚的诗作《咏良溪古村》,赢得一阵喝彩。当天,“走进美丽乡村—良溪站”文艺采风团100多名成员走进良溪,以良溪的古色、绿色和历史人文资源作为创作素材,分别开展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创作,为打造美丽良溪古村增添文化元素。
良溪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是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接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又被称为“后珠玑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良溪古村的开发、保护和发展,现正将良溪村高标准建设为全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村聚心环湖路改造工程、第一期保护性旅游开发工程、村主干道房屋外复古及周边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等三个项目都已投入建设。今年上半年,良溪村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发生了不少变化。
采风团先后来到北门、罗氏大宗祠、后珠玑广场、古驿道、青云路、梁真君庙、古榕驿站等美丽乡村示范点实地参观。每到一处,大家一边感受良溪古村风貌,一边认真听取文化站工作人员关于良溪村美丽乡村建设前后变化以及当地人文历史、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介绍。摄影家们则扛起“长枪短炮”,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美景,感受良溪古村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蓬江区作家协会会员李春仁是第一次来到良溪。同样是农村人的他,对这里干净整洁的卫生、宽敞的村道印象深刻。
“去良溪的村道平坦宽敞了,而且是柏油路,记得那时是颠簸的石子路,由此可见政府的支持、乡村的变迁。”蓬江诗社副秘书长谢莹感慨道:“变化是有的,但古村的面貌还是这样,如同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
因为曾多次到良溪“拍片”,蓬江区摄影协会会员黄健源说起良溪的变化,堪称细致入微:“不少村屋外墙改变了,看上去整齐划一,新建设的环湖路效果挺好,罗氏大宗祠修葺工作做得很到位,古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也希望能一直保留它原有的味道。”
在罗氏大宗祠内,江门市标准地名图录典籍编辑部还举办了良溪地名文化专题展览,详细介绍了“五部堂”“梁真君传说”“唔使问阿贵”“罗天池始创柑普茶”等历史典故,帮助文艺家了解良溪古村的人文历史。
临近中午,一行人齐聚古榕树下,开展良溪原创作品即兴表演。骄阳之下,凉风阵阵,笛声悠悠,艺术家们创作热情高涨:书法家现场挥毫,音乐家现场表演原创歌曲,美术家在古榕树周围写生。“梦里乡村,乡音不断,让游子的岁月,不倦不远……”江门著名音乐人孔雷一曲原创音乐作品《梦里乡村》,牵起众人乡情,让大家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据蓬江区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文艺采风活动还将陆续走进杜阮长乔村、荷塘南村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深入开展文艺创作,助力全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作。
声音
著名音乐人孔雷:
至今没有看够古村的风貌
艺术创作者需要灵感,也需要激情。很幸运,在我有精力、有创作欲望的时候遇到了良溪古村,创作出了两首以良溪为题材的原创歌曲。
《良溪的根》创作于10多年前,带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体现出良溪村的厚重感;《蓢草依然青》是我走在良溪村石板路上诞生的灵感,当时和古村的距离是那么近,每一棵草,每一片青苔,每一株霸王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希望把这个景色记录下来,用柔美的音乐去表现出来。
两首歌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描绘良溪的景色,根是坚强有力的,草是宁静柔美的,从两首歌可以感受不同的良溪。
从良溪的根,到良溪的草,我至今没有看够古村的风貌。希望人们来到良溪,或者听到这两首歌,能够感受到800多年前,罗贵带着第一批良溪人披荆斩棘来到这里的开拓精神,感受到侨乡人努力打拼、继往开来的进取精神,在新的时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