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贫困户修缮住房、举办困境儿童夏令营活动、村级慈善联谊会逐步覆盖……今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扶贫济困工作亮点纷呈。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高新区(江海区)紧扣“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广泛动员,通过发展扶贫慈善事业、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等方式,多措并举推动扶贫济困工作上新台阶,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上个月是扶贫济困月,高新区(江海区)扶贫济困工作迎来新高潮,筹集善款较上一年大幅提升,走在全市前列。
“造血”扶贫活力足
按照省、市“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扶贫工作要求,去年,高新区(江海区)已圆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脱贫。为避免边脱贫、边返贫,力求扶贫成效真实,今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对1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继续落实巩固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果。今年1—4月,该区为贫困户购买医疗保障17.94万元,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建设2.14万元,落实扶贫措施4.73万元。
具体工作中,高新区(江海区)着力落实“三保障”,实施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和问题住房修葺项目,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障和重大疫病100%保障。同时,该区加大对产业扶贫项目和资产收益项目的推广力度,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到辖区“特色种植+旅游”产业扶贫基地指导贫困户开展春耕工作,并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礼乐扶贫工作坊灯饰配件手工加工项目,向他们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让扶贫从“输血”变为“造血”。
为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深入探索城乡低收入人口帮扶长效机制,今年,高新区(江海区)大力推进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目前,高新区(江海区)正在开展全区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现已完成了对辖区低收入人口的初步摸底调查,形成低收入人口入户调查名单及参加入户调查人员名单,接下来该区将整合各部门扶贫救助政策,建设一个低收入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并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社工推送服务,实现帮扶政策体系与帮扶对象无缝对接,提高政策投放的精准度。
慈善“蛋糕”越做越大
为切实推进全区慈善工作,高新区(江海区)首推‘大慈善’理念,积极建设一个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三级慈善组织网络,形成上下联动、接力救助覆盖全区的慈善体系,慈善的范围扩大到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环保和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其中,外海街道在全区率先实现村级慈善联谊会全覆盖,形成成熟的区、街道、村(居)三级慈善体系,慈善“蛋糕”越做越大。
结合各级慈善联谊会需求,高新区(江海区)用活“三社联动”,整合各方资源,筹集多方资金。通过邀请社工机构进驻,为社会组织进入基层慈善工作管理提供良好契机,如: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26个,打造老年人10分钟生活圈;创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示范区,搭建起“一中心十站点”(即1个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和10个儿童之家活动中心);构建“1318”立体化社工综合服务体系(即1个区级中心,3个街道级总部,18个村(居)分站点),打造“三社联动”的慈善品牌。
立足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在慈善工作中,高新区(江海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运作、公开透明、多方监管,逐步培育出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慈善文化,成为慈善事业持久发展的动力支撑。按照部门协作,多方筹资的原则,高新区(江海区)加强与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家联系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争取资助项目,拓宽资助渠道,扩大资助受益面,每年召开理事会会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该区慈善开支计划。
此外,高新区(江海区)还通过开展慈善公益项目评选活动,积极拓展辖区内的扶贫帮困渠道,将绿苗悠悠园艺精神康复试点、江海义仓、青少年成长计划、困境儿童夏令营活动、“铁肩担道义,妙手传爱心”等慈善项目列入区级定向认捐项目,引入更多外部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记者/李雨溪 见习记者/罗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