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是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商务重要载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实践探索,我国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实践的重要参与者、构建者、助推者。在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期,民政部印发了《“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文件,对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健康发展都有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江海区社会组织迅速发展,自身建设愈加规范,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江海区社会组织迎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一、江海区社会组织发展进入平稳阶段
通过梳理2012—2020年江海区社会组织数量发展轨迹(图1),可以发现:自2012年以来,江海区社会组织数量呈高速增长态势,到2019年及之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进入平稳阶段。究其原因,其一是进入“严登记和严监管”时代,区民政局严格审核社会组织的登记成立,并从2020年起转变社会组织监管方式,采取委托第三方对社会组织的年度工作报告进行监测评价,增强社会组织登记监督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二是区民政局通过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整理通报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专项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等工作,大力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和整治合法社会组织的违法违规活动,确保社会组织依法运行,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二、江海区社会组织发展进入规范化阶段
随着对社会组织进一步的规范管理,江海区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化、法治化意识增强,以规范化思维和手段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升依法依规运营发展的能力。江海区平均每年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培训6场,参加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达300多人次;根据2020年度江海区社会组织年报填写情况,江海区社会组织参报率达84%,比2019年度增长4%,社会组织对年报系统和相关法规政策的熟悉度有明显提高,年报报送质量也比往年高:81.25%的社会组织设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97.16%的社会组织业务活动开展情况良好,76.47%的社会组织连续3年年度检查结果在合格以上,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初审率达97.73%。
三、江海区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参与度增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提出明确要求,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不同领域里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海区社会组织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慈善事业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江海区的社会组织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首个在江海区登记成立的社会团体,江门市江海区个体劳动者协会早在90年代初就已登记在册并开展活动。当时大部分成立的社会组织都是以职业及从业者和志愿服务类组织为主,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人们对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热情不断增加,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根据2021年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的在册登记数量统计表(图2、图3)可看出,江海区的慈善公益类和文化体育类社会团体数量最多,有47家和38家,分别占社会团体37.01%和29.92%;而数量最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为教育类和社会服务类,分别有58家和12家,占比为70.73%和14.63%。江海区除了设有区一级的慈善组织机构,江南街道、外海街道和礼乐街道的大部分都覆盖有村(社区)一级的慈善联谊会,慈善联谊会作为江海区发展特色组织,其目的在于全力搭建起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工作平台,针对弱势群体形成了上下联动、接力救助、覆盖全区的“三级慈善”联动援助体系,在疫情防控期间,村(社区)级慈善联谊会募集价值逾200万元款物;还有各类的社会服务和专业的社工机构,与区、街道两级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构建起“三社联动”服务体系,使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先后打造“党建引领、文化传承”、“联创善治”“共建一个家”、“百家公益日”、“牵手行动”等民生服务微项目,累计为群众提供公益服务超过5000人次,近年来全区共撬动关于儿童方面的社会捐赠逾180万元,社会人士参与守护困境儿童超过23000人次。
江海区社会组织虽然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但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参差不齐,与“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目标仍有不少差距,因此,江海区社会组织在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同时,需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自身定位,推进自身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