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标准和规则。”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构建高效顺畅的多式联运系统,推动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更高需求,促进交通运输效率整体水平提升。
》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多式联运发展,推广甩挂运输、江海直达等运输组织模式,发挥不同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促进资源集约利用,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
》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标准和规则,加强国际多式联运标准和规则相互衔接。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经营,引导企业建立全程“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结算“一次收取”的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应用电子运单、网上结算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
从国外交通发展经验看
由单一运输方式独立发展
走向融合发展是一个普遍规律
交通强国建设总体要求中
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
其中之一为
“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
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
多式联运是
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
●推进湖北省内各方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接“一带一路”、湖北“五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加快多式联运通道建设。畅通长江中游、拓展汉江航运、提高三峡枢纽通行能力。推进铁路进园区、进港区建设。推进长江中上游大规模集装箱和大宗物资集散基地、多式联运站场建设,实现各运输方式有效衔接。
●优化运输组织模式。推进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长江经济带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粮食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建设。推动长江—汉江干支集装箱联运发展。支持江海联运航线拓展,提升中欧(武汉)班列发班率。依托天河机场区域枢纽和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开展空陆联运,构建“卡车航班”+“铁路航班”国际快运物流网络体系。
●推动多式联运创新发展。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支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主体与运输企业组建多形式经营联合体,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推进联运企业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探索多式联运提单物权化。
预期效果:
通过1—2年时间,建成武汉阳逻港、黄石新港、白洋港等8个以上多式联运枢纽,长江沿线主要港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湖北至我国中西部、欧洲、东盟等地6条以上多式联运线路。长江干线省内主要港口铁水联运信息共享,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影响力扩大。湖北省水运优势进一步发挥,航空客货“双枢纽”初具雏形,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建立,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形成。铁水联运发展迅速,年均增长20%以上,陆空联运、空铁联运成效初显。
通过3—5年时间,全省形成铁水、公铁、陆空、空铁联运等多种形式的多式联运体系,形成覆盖欧洲、中亚、日韩、东盟、南美、北美地区的全球多式联运网络。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多式联运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形成服务全球的多式联运大数据中心和供应链组织中心。
●
建设综合立体多式联运走廊。提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营口)等主轴物流通道的通行能力。建设大连商品车跨区转运通道、“班轮+班列”跨海滚装通道和大宗货物跨境保税通道。完善铁路、公路网络,推进沈阳至山海关高速公路扩能改建及奈曼至阜新高速公路建设,推进“辽海欧”通道季节性通航,提升机场国际连通度。加快建设沈阳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大连广宁寺铁路保税物流中心、丹东港粮食现代物流园区、锦州港煤炭物流基地、盘锦港保税仓库等物流园区。
●提升装备水平。加快研发应用先进装卸设备、运输工具和标准化成组运载装备,推广集装化、厢式化、标准化装备应用。加快专业运输装备技术升级,积极调整运输装备结构,推动运输设备向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发展铁路商品车、冷藏等特种专用运输装备设备。加强多种运输方式在运输站场上的有效衔接与节点能力匹配,优化多式联运路径。
●创新联运机制。构建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强化行业部门合作机制,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物流组织和资源整合,在技术、资金、运营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逐步提升区域多式联运服务水平。强化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货运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推动骨干龙头企业在多式联运单证统一、数据信息交换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
●增强核心竞争力。优化组织模式,推广公铁联运、海铁联运、水陆滚装运输以及“门—港”铁水联运一体化作业模式。推动跨海峡滚装多式联运通道建设,创新一体化、一站式供应模式。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各方式制度对接和规范统一,推广“一单制”服务模式。
●
推进双向开放。提升港口战略支点功能,深化沿海通关体制改革,实现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推动口岸信息系统互联共享,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预期效果:
通过1—2年时间,多式联运水平大幅提升,联运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海铁联运、水陆滚装运输广泛应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基本建立,“公转铁”效果明显。出台集装箱通行费优惠等引导政策,完成全省多式联运节点运输能力数据库和节点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3—5年时间,建成设施衔接顺畅、设备标准先进、服务便捷高效、标准健全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完成多式联运下多方式节点能力匹配模型构建并广泛应用,全面形成并出台《多功能钢质托盘行业标准》《多功能钢质托盘笼车技术要求》《多功能钢质箱式托盘技术要求》《多式联运节点服务水平评价标准》等相关政策性文件。
●
建立运营主体联盟。组建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联动运营商联盟,破除市场壁垒,促进物流链整合。培育壮大多式联运专业化组织,支持货运市场企业做大做强。探索组建以航空快递物流和陆港商贸物流两大专业领域为主的多式联运联盟,以资本、产品、信息等资产为纽带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培育形成一批以港口为核心的多式联运龙头企业。
●
规范多式联运服务标准。推进江海河联运船型标准化,推广特定航线江海直达集装箱船型和商品汽车滚装船型,加快开展杭甬运河、瓯江航道海河直达船型研究,推进内河三层集装箱标准化船型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标准化运载单元研发和推广,创新“散改集”运输模式,推进冷藏、罐式、危险品等集装箱专业化联运作业,研究建立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循环共用平台,开展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载单元标准化研究,完善海铁联运码头设施配建技术标准,加快推进快件物流空公铁联运集装器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集装箱等运载单元的设备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提升码头前沿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车辆、堆场装卸机械等关键设备的技术规范水平。强化联运服务规则衔接,推动航运、港口、铁路企业在制度、规范、标准等方面有效衔接,提升多式联运与通关、检验检疫、退税、结汇等一体化服务水平,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操作规程和组织模式。
●
健全一体化通关协作制度。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深化杭州、宁波口岸通关协作,拓展义乌海关监管区服务能力,推动义乌陆港口岸内陆化进程。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强口岸数字化建设,加快发展口岸物流服务、口岸数据服务、口岸特色服务、数据交换服务等基础应用功能,全面推进浙江与宁波电子口岸平台数据互联共享,加快延伸跨境电商物流信息服务。完善联运跨区域通关协作,深化与其他地区的口岸查验机构联防联控,推动跨区域口岸监管一体化,完善国际铁路通关协调机制。
●
构建多式联运设施体系。推进海公铁联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金甬、金台、甬舟等干线铁路,推动金甬铁路按照双层高箱运输班列标准建设,推进金塘铁路梅山港区支线等项目建设,加快建成铁路支线“进港进厂进园区”。构建江海河联运互通直达设施体系,重点推进京杭运河、杭平申线、长湖申线西延等项目,推进杭甬运河宁波段三期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小洋山北侧集装箱江海联运支线码头,推进双屿门等进港航道建设。依托海港集团扩大长江沿线码头布局,打造以“水水中转”为特色的大宗商品及集装箱中转运输体系。推动空公铁联运设施体系无缝衔接,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及路侧交通中心工程,规划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积极推进杭州、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空港物流园区建设。
●
打造“四港”联动综合服务大数据交换平台。建立大数据基础交换和服务网络,健全铁公水空物流信息互联标准,加快交换服务体系云建设,推动多平台串联,整合交通、海关等物流政务公共信息数据以及重要节点公共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宁波港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增加国家物流信息平台路由接口,加快推进义乌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与传化公路港、菜鸟等物流信息平台串联,推动跨境电商贸易便利化。推动“四港”信息互联建设,建立“四港”联动信息港建设工作机制,推进标准建设、交换通道维护、数据汇集、产品开发等工作。
预期效果:
通过1—2年时间,口岸建设数字化取得初步成果,检查检验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基本建成。出台《铁路、公路、水路、空港与相关方互联共享指南》,综合交通智慧云平台顶层设计完成构建,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信息港”引领“四港”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在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载、海铁联运、快件物流空公铁联运集装器、标准化托盘等方面形成相关标准、规范等。
通过3—5年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式联运标准规则,联运价格机制基本建立。打通港口、货代、铁路、公路、海运等各业务主体之间电子化单证等信息交换路由,建成以海港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大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一点接入、四港联通,一次查询、全程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