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江门作为全省非现场执法模式首批试点城市,于2017年4月率先开展高速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经过2年多探索实践,已经在全市10条高速53个出入口全面铺开治超非现场执法,构建了高速公路全天候全路网治超体系,取得“三降三升”良好态势。同年9月,在我市稳步推进国省道及地方公路开展治超非现场执法,目前已在全市治超重点路段、易发生交通事故及重点保护公路桥梁设置监控设备49套,覆盖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治超科技执法平安天网不断织密织牢。在此基础上,我市同步开展运政非现场执法模式,推动形成高速公路治超、国省道治超和运政监管三位一体的科技执法平安天网体系。
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智能化科技执法体系
一是加强调研交流。近年来,省厅执法局领导多次率业务骨干和有关专家到我市调研指导,召开了多次现场会、协调会,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理顺并规范工作流程,做好顶层设计,为我市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指明方向。多次与北京、茂名、潮州、揭阳、中山等10余省内外城市开展交流学习。我市科技执法成效获得肯定,先后在2018年全省普通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示范推广暨高速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总结大会和2019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作经验交流推广。
二是科学规划布局。遵循一张网、一盘棋的战略思维,按照抓牢卡住咽喉、扼守要道,突出桥隧保护、源头布防,实现资源整合、配套协调,加强信息共享、功能互补的原则,结合违法治超转移到国省道新的态势,按照《广东省治理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监测点布局规划(普通国省干线)》,建设覆盖国省干道、县乡道的治理超限超载非现场监测体系。
三是争取多方支持。落实全市抓治超的治理理念,积极请示省厅和市政府,争取财政、公路部门以及道路管养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借助PPP模式,在新建、改建、扩建、大中修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在布局规划范围内的执法监测点的建设和维护费用纳入基建或养护资金计划,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运行。例如成功争取将江门大道、潮连大桥、荷塘西江大桥、会港大道、五邑路等重点路段治超非现场执法设备建设或维护开支(作为公路附属设施费用)一并纳入在建、扩建公路的设施建设或维护预算,多渠道解决地方公路治超监控设备安装和维护资金问题,实现行业监测与执法办案数据的共享共用。
二、拓展科技执法维度,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是纵深推进运政科技执法。借鉴科技治超执法模式,经过前期研判规划,运用智能跟踪和识别监控技术,在汽车总站、城轨站以及客流集散地等重点场所安装监控设备46套。在客运监管领域,严查客运车辆不按规定线路行驶和不按站点停靠等违法行为,在出租车监管领域,严查不服从调度自私揽客、拒运和议价等违章行为;在动态监管领域,对“两客一危”、重型运输车辆不按规定安装使用定位装置(GPS)进行动态监管处罚,通过一系列执法实践,企业定位装置在线率稳步提升,出租车等客运服务投诉率下降近70%,各类黑车违法运营乱象大幅度减少,有效维护运输市场正常秩序,不断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求。今年春运伊始,我市在潮连大桥、荷塘西江大桥、新会金牛头桥(会城往三江上桥方向)等地开展非现场执法,打击违法超限和非法运输行为,破解执法盲点黑点,提高执法效能,时刻守护春运归家路。
二是强化执法信息互通。健全与联合治超、异地用警和专项执法行动的信息互通互享制度,打破信息壁垒。对现场查处的车辆、当事人开展宣传教育,对发现其存在未处理非现场执法案件同步告知,并快速调查和及时处理,避免办事群众来回跑动,争取一次性解决。
三、增强示范引领,为科技执法提供样板工程
一是构建非现场执法监控指挥平台。加强硬软件配套,与省厅执法系统,公安、路政部门信息数据联网互通;集中开展高速路、国省道及地方公路治超和道路运政等领域非现场执法,形成“资源整合、综合管理、统一指挥、联网联控”良好治理格局;制定实施目标责任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将查办情况纳入量化考核范围,强化激励约束,倒逼紧抓落实。
二是打造专业执法队伍。配足配齐业务骨干,为集中开展科技执法作提供人员保障。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多次组织开展全市非现场执法培训,围绕执法流程、调查取证、违法处罚、系统操作和监督制约等方面开展业务培训,增强依法行政水平,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科技执法队伍。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立足自身地理特点和交通区位实际,结合行业治理要求,我局率先于全省制定实施《关于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推进交通综合行政非现场执法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规划布局、执法流程、资金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四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为做好高速、国省道和地方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我局与高速公司、法制部门反复商讨,制定《非现场执法业务流程》、《非现场执法调查取证手册(试行)》、《非现场治超执法业务协作办法(试行)》等。从组织领导、设备取证、数据传输处理、执法程序以及文书规范等方面统一全市标准,为规范运作、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依法行政,共建良好治理氛围
一是推行黑名单管理。对年内高速超限次数超过三次未来接受处理的纳入“车辆行驶黑名单”,抄送高速公司,实现入口进行拦截;拒不执行处罚或者违法超载经营者纳入安全生产黑名单,压实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倒逼经营主体消除安全隐患,守法经营;将拒不履行行政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提交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其生产经营。建立营运车辆约谈通报制度,联合有关部门对“黑名单”车辆所属企业(或经营者)进行约谈,仍不接受处理的将在全省范围内通报,同时抄告异地交通主管部门,安监部门及公安部门,督促业主单位接受调查处理。落实“一超四罚”,对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货运车辆驾驶人、运输企业、货运场所经营者和货运源头单位实施行政处罚。
二是加强法治宣传。在寄送《协助调查通知》中附送治超普法手册;启动执法前通过报社、电台等主流媒体发布科技执法公告,设置教育警示时间。在监控点竖立公示标牌和电子屏幕,即时提醒当事人违法状态和责令改正;在办案场所设置多媒体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幕开展执法流程公示和治超法规宣传解读;及时编辑印发《江门交通执法》杂志期刊供办事群众取阅,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矩阵加强非现场执法动态报道和重大专项报道工作,增强法治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结合公路执法服务大走访和“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深入企业和运输业户,开展治超 和普法宣传,消除疑虑,凝聚共识。
四、以问题为导向,破解障碍瓶颈打造三大工程
一是稳步推进监控设置和升级改造,打造质量工程。今后我局将按照全省的控点的规划部署和自身实际,加快构建科技执法天网,对全市监控设备开展检查调试,引用新技术、新手段解决数据采集精度不高等问题。加强梳理和整合本地区信息资源,按照省厅系统接口与数据采集的标准规范,全面实现与省平台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
二是探索实现全过程非现场处理,打造服务工程。目前在调查取证环节已实现非现场执法,但在案件处理环节尚需当事人前往当地执法机关履行处罚义务,对在辖区外的当事人造成不便。在省厅统一部署下,我局将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执法处理的模式,强化数据对接,完善执法流程标准,打通非现场执法最后一公里,在维护当事人权利前提下实现当事人少跑动,让大数据多跑动,实现全程非现场执法处理。
三是凝心聚力共建共治,打造平安工程。强化联合惩戒,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黑名单”管理,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良好态势,增强“一超四罚”等机制的震慑作用,提高案件查处和结案效率,落实“应立不漏、逢案必查”的治理理念,让违法超限车辆无路可走,营造良好交通运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