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
(2010—2020)
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提高我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决定》(粤发〔2009〕10号)和《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号)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十一五”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利用领域不断拓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格局。到2009年底,我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800多家,其中经省主管部门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31家,认定企业全年合计综合利用固废、废液、废气生产产品产值达到119.09亿元,比2005年增长28.71%。资源综合利用已从废物利用发展到集初加工利用和深加工于一体的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建成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管理取得重大突破,不少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其中,建材、人造板、再生资源、电力、石化、钢铁、有色金属、食品饮料、医药、森工造纸、纺织服装等行业作为我省工业生产及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领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最为显著,资源综合利用量约占全省总量的90%以上。2009年,我省建材行业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超过3500万吨,约占全国建材行业利废量的5%,占全省利废量的80%以上。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最大的人造石生产基地,节地节能、减排利废成效明显。人造板行业综合利用量居全国前列,中、高密度纤维板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2.52%,位居全国第2位,有力地推进了木材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再生资源行业综合利用总量达到3600万吨,生产各类再生资源技术原料及初期产品2500万吨,总产值约1500亿元,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电力行业“三废”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粉煤灰、脱硫废渣综合利用率达100%,居全国领先水平,垃圾焚烧发电比例和产业规模居全国领先水平。石化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余热、尾气利用也取得重大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钢铁行业煤气、粉尘回收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副产煤气的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冶金工业粉尘综合利用率达到65%,固体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70%,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0%。有色金属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矿产品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品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4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5%。食品饮料、医药、森林工造纸、纺织服装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省涌现了一批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和示范园区。
我省是全国经济发展大省,2009年生产总值达39082亿元,但资源消耗大与资源匮乏的矛盾相当突出,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既需要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又需要解决好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排废排污问题,破解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对加快传统资源依赖型、资源初加工产业转型升级,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必须把资源综合利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和水平,更加重视工业生产的反向物流建设,努力拓展资源综合利用的领域和空间,使更多的废弃物转化成有用的资源,进而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生产集约化的资源利用模式,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向转变,提高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同时,抓住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措施,逐渐增加资源综合利用对我省经济的贡献度,迅速扩大产业总体规模。当前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我省中小企业较多,布局分散,资源集约利用难度大,大部分中小企业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液、废气只做无害化处理,未能深度综合利用,总体上综合利用率偏低。
一些地方政府及企业对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等反向物流建设重视不够程度,没有把资源综合利用看作是资源供应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利用,重外延、轻内涵,重粗放、轻集约的传统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资源综合利用缺乏产业规划指导,优惠政策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对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不够,与资源综合利用密切相关的标准化、统计、计量、考核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不完善,覆盖全省的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尚未建立,使得资源综合利用缺乏政策的积极扶持和信息的及时传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综合利用向纵深推进。
我省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具有突出示范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对一些行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构成技术瓶颈。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一些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为骨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钢铁、石化、电力、有色金属行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建材、人造板、再生资源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食品饮料、医药、森工造纸、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为挖潜对象,积极拓展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的领域和空间。全面加快示范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在全省形成资源综合利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统筹协调、治污增效;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制度保障、政策激励。
到2015年,我省工业生产废弃物可利用量的8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的50%以上实现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加速扩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200家,其中经省主管部门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500家。攻克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关键和共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建成10个左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材、人造板行业集约化、规模化成效显著,分别建成10个左右产品覆盖面广、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先进的大中型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钢铁、石化、电力、有色金属行业整体资源综合利用率比2009年提高10%。
到2020年,我省工业生产废弃物可利用量的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的70%以上实现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利用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建成15个左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材、人造板行业分别建成20个左右产品覆盖面广、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先进的大中型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钢铁、石化、电力、有色金属行业整体资源综合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8%。具体行业规划指标见下表。
具体行业规划指标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9 |
2015 |
2020 |
|
1.钢铁行业 |
|||||
铁矿共生伴生矿综合利用率 |
% |
30 |
60 |
70 |
|
铁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率 |
% |
20 |
40 |
60 |
|
各种副产煤气回收利用率 |
% |
90 |
95 |
100 |
|
各种余热余能综合利用率 |
% |
40 |
60 |
75 |
|
固体废渣综合利用率 |
% |
80 |
98 |
100 |
|
冶金工业粉尘综合利用率 |
% |
75 |
95 |
100 |
|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
% |
92 |
97 |
98 |
|
消纳社会废塑料 |
千克/吨铁或吨焦炭 |
0 |
8 |
10 |
|
2.石化行业 |
|||||
硫铁矿采矿损失率 |
% |
8 |
5 |
3 |
|
选矿硫资源回收率 |
% |
78 |
85 |
88 |
|
全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
45 |
60 |
70 |
|
二氧化碳回收量 |
万吨 |
20 |
40 |
50 |
|
烟气脱硫率 |
% |
85 |
90 |
93 |
|
污水排放量 |
万吨 |
4700 |
3290 |
2630 |
|
3.电力行业 |
|||||
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 |
万千瓦 |
0 |
80 |
200 |
|
沼气发电年利用量 |
万立方米 |
0 |
3 |
18 |
|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 |
万吨 |
0 |
100 |
200 |
|
城市生活垃圾用于发电无害化处理率 |
% |
30 |
60 |
80 |
|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 |
% |
65 |
75 |
80 |
|
油页岩矿区年生产量 |
万吨 |
10(2005) |
800 |
1000 |
|
4.有色金属行业 |
|||||
矿产品资源总回收率 |
% |
70 |
75 |
80 |
|
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 |
% |
40 |
45 |
50 |
|
再生铜产量占铜总产量比重 |
% |
90 |
95 |
95 |
|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55 |
65 |
80 |
|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
% |
45 |
65 |
70 |
|
各类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品年产值 |
亿元 |
21.5 |
60 |
80 |
|
5.建材行业 |
|||||
工业废弃物利用量 |
万吨 |
3500 |
6000 |
12000 |
|
其中:粉煤灰利用量 |
万吨 |
2000 |
2600 |
3000 |
|
生活污泥利用量 |
万吨 |
20 |
320 |
520 |
|
陶瓷废渣利用量 |
万吨 |
30 |
280 |
500 |
|
建筑垃圾利用量 |
万吨 |
0 |
500 |
1000 |
|
生活垃圾利用量占排放总量比例 |
% |
0 |
20 |
50 |
|
余热利用量 |
万吨标煤 |
60 |
130 |
180 |
|
6.人造板行业 |
|||||
胶合板桉树利用量 |
万立方米 |
210 |
383 |
580 |
|
胶合板剩余物回收利用量 |
万立方米 |
43 |
213 |
380 |
|
纤维板废旧林产品利用量 |
万立方米 |
340 |
600 |
710 |
|
刨花板废旧林产品利用量 |
万立方米 |
200 |
297 |
491 |
|
胶合板桉树利用率 |
% |
30 |
45 |
50 |
|
胶合板剩余物回收利用率 |
% |
20 |
25 |
31 |
|
纤维板废旧林产品利用率 |
% |
60 |
68 |
80 |
|
刨花板废旧林产品利用率 |
% |
80 |
85 |
90 |
|
7.再生资源(注:全部为省内利用量和利用率) |
|||||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量 |
万吨 |
1823 |
3380 |
5060 |
|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 |
亿元 |
700 |
1400 |
2700 |
|
含铜、铝废料回收利用率 |
% |
80 |
90 |
98 |
|
废钢铁回收利用率 |
% |
85 |
90 |
98 |
|
废塑料回收利用率 |
% |
80 |
90 |
96 |
|
废纸回收利用率 |
% |
90 |
95 |
98 |
|
8.食品饮料、医药、森工造纸、纺织服装 |
|||||
食品行业废料综合利用率 |
% |
50 |
>60 |
>70 |
|
医药行业废水回用率 |
% |
70 |
>80 |
>90 |
|
医药行业废渣综合无害无毒化处理率 |
% |
80 |
90 |
100 |
|
纺织行业废水回用率(%) |
% |
10 |
25 |
60 |
|
造纸行业造纸废水回用率 |
% |
75 |
80 |
90 |
注释:各种副产煤气指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
充分发挥规模以上大型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钢铁、石化、电力、有色金属行业以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目标,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争当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的排头兵。
——发展任务。加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大宝山矿共生伴生的铜、硫、锌、钼,以及大顶铁矿的锌、锡等金属的回收利用,加强对低品位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铁矿尾矿资源利用水平。提高钢铁冶金生产过程中“三废”综合利用率。积极推动湛钢、韶钢、广钢、珠海粤裕丰、联众(广州)等大型钢铁企业,开展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的综合利用,提高各种煤气回收利用水平;开展对转炉、电炉钢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实现固体废渣100%综合回收利用;开展对高炉烟尘(瓦斯灰)中锌、铋、锡和铁,烧结烟尘中铁和硫的回收利用,进一步提高转炉烟尘和电炉烟尘回收利用水平。开展低品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开发转炉和电炉高温烟气干法除尘新技术,回收利用转炉、电炉炼钢高温烟气的物理显热;开展冶金工业窑炉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冶金工业窑炉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水平。探索建立废钢资源回收、分类处理和加工利用机制。对废旧集装箱板、废汽车、废船舶等进行分类回收,开展大型高炉、焦炉喷吹废塑料技术研究,大规模消纳废塑料;开展废弃窑具制备高强超轻冶金隔热保温耐火材料研究,消纳省内陶瓷行业大量产生的废弃陶瓷。
——区域布局。主要依托省内的钢铁基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湛江钢铁基地。充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余热余能和工业粉尘,各种固体废渣实现100%资源化,并提高固体废渣产品的附加值,推进高炉喷吹废塑料项目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韶关钢铁基地。大宝山矿重点加强铁矿中共生伴生的铜、硫、钼等资源和铁矿山尾矿资源的回收利用。韶钢充分回收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余热余能、工业粉尘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广州钢铁基地。重点加强余热资源、固体废渣、工业粉尘、水资源以及废酸资源的回收利用,建立全省乃至华南地区废钢资源回收、分类、处理、加工、供应基地。
——重点发展技术。开发大型铁矿尾矿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大型高炉干法布袋回收炼铁粉尘技术,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TRT)技术,干熄焦技术(CDQ),转炉炼钢高温烟气干法除尘与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低品质余热余压资源回收利用技术,钢渣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炼铁高炉喷吹废塑料技术,高炉瓦斯灰综合回收锌、铋、铟等金属技术。
——示范工程。湛钢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主要解决含铁粉尘和含铁污泥的处理技术,各种煤气回收利用技术,大型高炉、转炉干法除尘技术,冶金过程微过热和饱和蒸汽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节水和循环用水工艺技术等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韶钢炼铁系统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示范工程。主要解决3000立方米级高炉全干法布袋除尘配套TRT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型(6米)焦炉干熄焦技术(CDQ)的研究与应用,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及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研究与应用等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钢铁冶金固体废渣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主要解决高炉水渣微粉技术,钢渣热泼、热闷技术,钢渣破碎-筛分-磁选技术,钢渣提纯技术,含铁<1%的尾渣利用技术以及利用钢渣生产新型高效的环保化工增强剂技术等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工程。主要包括废钢资源的回收、分类、加工、管理和使用,钢铁物流产业以及与废钢资源相关的循环产业链建设。大宝山铁矿尾矿综合回收利用示范工程。主要包括大宝山含铁尾矿和含铜、硫铁尾矿综合回收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发展任务。炼油和乙烯产业。重点做好副产资源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回用、回收尾气有价组份。硫铁矿开采和硫酸、磷肥业。重点做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磷肥生产副产氟元素回收利用。纯碱、烧碱和无机盐业。纯碱企业做好白泥综合利用和废水回收利用,烧碱企业做好氢气回收利用,无机盐企业做好钛白粉生产过程废渣、废水和余热综合利用,以及产品干燥和包装工序的粉尘收集。
——区域布局。主要依托云浮、茂名、惠州、广州、揭阳和湛江六大化工基地以及珠江三角洲精细化工聚集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云浮硫化工基地。依托云浮硫铁矿企业集团公司,建设硫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茂名石化基地。依托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重点发展炼油、芳烃、合成材料等大宗原料生产的同时,利用副产资源生产高纯度H2、CO2、C5树脂、C9树脂、精萘等并进行延续加工。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充分发挥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带动和集聚效应,围绕炼油瓦斯、乙烯、乙二醇和苯乙烯等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广州石化基地。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重点开展系统热平衡全面改造,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广东南方制碱股份有限公司突出做好白泥全部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污水处理回用率。揭阳大南海石化基地、湛江石化基地、珠三角精细化工集聚区。将严格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形成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重点发展技术。开发热能梯级利用技术,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炼油瓦斯分离利用技术,乙烯化工装置尾气分离利用技术,水性涂料、油墨、粘合剂生产技术,LNG冷量回收利用技术,烧碱副产氢气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煤-电-汽-化一体化技术,磷酸和磷肥副产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低温余热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利用技术。
——示范工程。云浮硫铁矿企业集团公司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开展采矿场、选矿厂废水处理回用,达到再利用、减排目的,利用选矿尾矿砂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中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厂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采用膜分离技术开展含油、含盐混合污水回用,最终实现废水零排放。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炼油厂系统热平衡利用示范工程。通过实施系统热平衡利用改造,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发展任务。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和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加快发展大中型生活垃圾炉、排焚烧炉、余热锅炉、汽轮机和高效垃圾焚烧尾气处理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鼓励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技术研发和应用。在生活垃圾热值偏低的城镇鼓励开发应用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直燃发电、煤矸石建材及制品、复垦回填以及煤矸石山无害化处理等大宗量利用为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拓展粉煤灰资源化利用途径。大力拓展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生产、道路建设、土壤改良、污水处理、制备氧化物、提取稀有金属元素等领域中的应用。推进农业废弃物和木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农林加工废弃物进行直燃或气化发电,拓宽农业废弃物和木材综合利用。
——区域布局。积极开发油页岩发电和综合利用。利用茂名地区丰富的油页岩资源,采取矿电联营方式,加快建设燃油页岩发电厂,并同步配套建设年产800万吨油页岩的矿区。开展煤矸石开发和综合利用。利用韶关、梅州等地煤矸石资源,建设煤矸石火电厂,实现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产业升级。
——重点发展技术。开发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技术,垃圾发电技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及热能梯级利用技术,高附加值粉煤灰综合利用和有机废水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热电冷联供和热电煤气三联供等技术。
——示范工程。余热利用示范工程。利用蒸汽余热供热取暖、水产养殖和淡化脱盐。大型垃圾发电建设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制定设备制造、工艺流程、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专业规范,引导一批装备制造企业进入垃圾发电配套服务领域,加大对现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国产设备的推广使用。农业废弃物和木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围绕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能源环境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利用秸秆等再生资源发电工程。油页岩、煤矸石利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煤矸石、油页岩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较高发热量的煤矸石、油页岩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发电,对现有煤矸石、油页岩等综合利用电厂进行技术改造。
——发展任务。大宗重要矿产和稀贵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一是提高矿产资源主产品综合回收率,通过提高采选冶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和开发选矿、冶炼环节的矿物分离、富集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减少主产品回收过程的资源浪费;二是强化共生伴生矿产品综合回收利用,提高共生伴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三是积极发展矿山深边部评价与高效勘探技术,增加矿山资源的地质储量,提高现有矿床资源利用率。四是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产业,在采选矿环节淘汰和禁止原矿池浸工艺、限制原矿堆浸工艺、推广鼓励采用原地浸出工艺,在冶炼环节推广稀土元素全分离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再生金属综合利用方面。一是在拆解废旧物资回收废旧有色金属过程中,同时对废塑料、废橡胶、废钢铁实行二次回收利用;二是通过打造以铜金属为主的废旧物资拆解→废杂铜→再生铜冶炼→电解铜→电解泥含稀贵金属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再生铜生产过程中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的综合回收利用。三是通过建立集约化的进口再生金属资源化示范园区,开展符合环境标准的境外资源性有色金属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区域布局。以粤北韶关和粤西阳春为重点区域推进铜资源综合利用。以粤东、粤北地区(稀土冶炼包括广州)为重点区域推进钨、钼、铅、锌、离子型稀土资源综合利用。以清远、江门、惠州、阳江、佛山、肇庆、汕头为重点区域推进再生金属加工过程的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促进清远铜、阳江特种钢边角料回收等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技术。大力开发稀贵金属及大宗国家紧缺重要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难处理稀贵金属共伴生矿的选矿和冶炼技术,新矿物分离、富集与综合利用技术,离子型稀土资源在采选冶工艺中的综合利用技术,再生金属加工中贵金属元素的分离提取和综合回收技术。
——示范工程。中金岭南凡口铅锌矿共伴生矿及尾矿砂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发展共、伴生银、硫的回收利用及选矿尾砂的循环利用。大宝山矿铜硫矿采选和钼矿开采示范工程。开发330万吨/年铜硫矿采选工程和钼矿开采项目,打破以铁矿为主的单一开发模式,实现共、伴生有色金属的大开发。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三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开发工业废渣、废气、废水中稀贵金属、非金属元素、余热的综合利用产品,力争到2015年,企业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20%以上。石菉铜矿尾矿库关闭矿山选矿尾砂再选回收示范工程。规划二次回收利用电解铜产品总量25998吨,实现总回收率55%;铁精矿产品总量1272866吨(Fe50%),实现总回收率52.5%,实现回收利用产值13.5亿元;尾矿库充填复垦可增加土地资源1500亩。清远再生资源园区示范工程。综合利用再生金属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废弃物塑料,打造塑料废弃物→再生塑料→各类塑料制品的产业链;支持废旧电路板综合利用。在科学、环保回收铜金属的同时,有效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黄金、白银、铂、钯等稀贵金属。
建材、人造板、再生资源行业中小企业多、布局分散,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是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需要加大力度予以推进。要积极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逐步改变分散布局发展态势,鼓励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产业园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发展任务。提高矿山资源回采率和尾矿回收利用率。中、小型矿山要统一规划、统筹开发、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大型矿山要优化开采方案,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推进尾矿和废石的综合利用;对石墨、萤石、金刚石、高岭土等资源储量急剧下降的矿产资源,要重点加强综合利用工作,大力推广利用尾矿、碎石等生产人造石。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积极发展磨细矿渣、磨细粉煤灰等水泥混凝土矿物掺合料,进一步降低水泥混凝土中水泥熟料的用量;提高煤矸石、粉煤灰、废陶瓷、选矿渣、冶炼渣、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脱硫石膏、磷石膏、氟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的资源化利用;支持大掺量利用固体废物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建设规模化和产品多元化的利废建材企业。提高陶瓷废瓷和抛光废渣利用率。加强陶瓷废瓷和抛光废渣综合利用,促进低品位天然矿物原料、尾矿、工业废弃物等在陶瓷工业中的应用,大力开发推广薄型、轻型瓷质砖等节能节材产品。深化处理建筑垃圾。大力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技术、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拓展建筑垃圾的分级处理和资源化、无害化再生利用途径,提高建筑垃圾回收循环利用率。大力发展新型墙材和节能型建材产品。进一步提高新型墙材利废率,利用其他行业的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材和绿色建材。发展保温隔热墙体屋面材料、节能型门窗和对现有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的材料和产品。
——区域布局。合理布局发电、钢铁、煤炭、化工、建材企业,构建以建材企业消纳废弃物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充分发挥建材企业消纳废物功能,支持建材企业对煤炭企业的煤矸石、电厂粉煤灰、钢厂矿渣和钢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在一定区域内逐步实现废渣、废水、废气“零”排放。粤北、粤西和粤东重点发展水泥和无机非金属矿及加工产品。支持粤东、特别是粤西地区对石材、玻璃原料、陶瓷原料、高岭土等非金属矿的开发及高档产品的加工,支持潮州和清远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珠江三角洲重点发展建筑陶瓷、涂料、玻璃深加工以及新型建材产品。巩固和提高佛山建筑陶瓷、顺德涂料、珠江三角洲玻璃及玻璃深加工等产业集群,支持和鼓励珠江三角洲的立窑水泥企业改造为大型粉磨站或向下游产业发展;支持在珠江三角洲建设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循环再生骨料、商品混凝土等新型建材企业。
——重点发展技术。积极开发生产中消纳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关键技术,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新技术,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再生混凝土、干拌砂浆等建材产品的活化与生产关键技术,高效节能低污染粉磨技术,节能低污染的热加工技术,低品质原料开发与应用(低质原料、废渣作为坯体的陶瓷产品、利用低品位石灰石生产低钙硅酸盐水泥)技术,大规格超薄陶瓷墙地砖生产和制造工艺技术,混凝土骨料标准化生产技术,轻质、高强、节能、环保等新型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新型建筑密封材料制造技术,复合材料陶瓷砖生产技术,高档复合装饰板材及以高档水泥纤维板为基材的高档装饰板材生产技术,材料装饰和改性技术。
——示范工程。余热利用示范工程。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纯低温余热发电,陶瓷窑炉余热用于喷雾干燥,玻璃熔窑余热发电。生产废料回用示范工程。大力开展陶瓷废瓷、抛光废渣回收利用,玻璃行业的碎玻璃回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开展城市建筑垃圾的收集、破碎、分离、筛分、再生骨料粉料制备和混凝土、墙体材料、干拌砂浆等利废建材产品的生产。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泥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在我省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专业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收集、分类、运输处理站。在水泥企业建设破碎、储存、输送、计量、喂料系统,并进行窑炉改造,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对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人造石材示范工程。利用石材边角料、玻璃碎片、砂石料和混凝土生产板材。资源综合利用公共平台示范工程。建立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信息、统计、研发、推广、跟踪、监督等服务平台。
——发展任务。在胶合板方面,加大桉树木材的使用比例,使桉树成为胶合板的主要代用木材,并为中纤板、刨花板生产提供原料,提高代用树种比例和回收利用率。在中纤板、刨花板方面,加强对废旧家具、农业废弃物、木材生产和加工过程的“三剩物”、次小薪材等资源的优化利用。发展高效木材加工企业,提高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培育和发展刨花板大中型企业,对已有小型企业进行整治、扶持与兼并,提高生产能力。推进人造板改性的研究开发。鼓励企业加强对人造板防腐、防虫、防霉、干燥、耐燃等技术的研究,提高其耐久性和使用价值。
——区域布局。人造板企业区域布局。新建人造板企业尽量选址在接近林木原料基地建厂,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以建设小型木片厂。在不影响环保的前提下,收购城市废旧木料作循环使用的,可以在城市郊区建厂。废旧木材回收区域布局。规范废旧木材的回收渠道,建立废旧木材和废旧木制品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培育木材旧货市场。在废旧林产品集散地,建立以废旧木材和废旧木制品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加工厂,开展废旧木材综合利用。选择广州、佛山、东莞等3—5个城市作为废旧木材回收利用试点城市,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废旧木材回收利用体系。选择3—5家大型木业企业集团,作为废旧木材回收利用试点单位,开展废旧林产品回收利用规模化生产(人造板)示范。
——重点发展技术。开发数控化机械切片、粉碎及质量检测设备技术、农作物秸秆人造板技术、高温蒸气密闭处理系统制造“自胶结”人造板技术、木材代用品及优化木材消费结构技术、人造板改性工程技术。
——示范工程。利用麦秆和稻草生产人造板示范工程。研究、设计适合利用我省麦秆和稻草等纤维的生产线,形成规模后,在其他人造板领域逐步推广使用。人造板生产企业生产设备更新建设示范工程。重点发展自动化程度高的新设备新技术,通过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和精度。人造板改性研究示范工程。加大对轻质纤维板、定向刨花板、木丝板、单板层积材、层积木等产品及人造板防腐、防虫、防火等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木材代用品示范工程。加速研发和生产以塑代木、木塑结合等新产品,节约和代替木材使用。高温蒸气密闭处理系统制造“自胶结”人造板技术示范工程。
——发展任务。构建运营规范、布局合理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培育大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对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进行分级管理、合理布局,建设包括回收网点、分拣中心(站)和集散交易市场在内的三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适度集中、环境友好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体系。以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规模和利用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入工业园区或基地,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建立上下游企业相互衔接、共生代谢、环境友好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构建标准完善、结构健全的再生资源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制定科学的再生资源技术标准,建立认证和标识制度,促进再生资源产品安全、有序流通。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多元的再生资源产业服务体系。建立省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利用互联网构建省级再生资源的市场、产品和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探索再生资源产业的投融资新机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信用评级制度。
——区域布局。中期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地域分布的现状为基础进行区域布局。废旧金属回收利用(铜、铝、钢铁等)以清远、汕头、肇庆、佛山、江门和湛江为重点区域。废塑料回收利用以清远、肇庆、湛江、揭阳为重点区域。废纸回收利用以东莞为重点区域。羽毛回收利用以湛江、阳江为重点区域。废家具回收利用以顺德为重点区域;长期重点考虑将珠三角的再生资源利用中小企业逐步转移到珠三角周边以及粤东和粤西地区。
——重点发展技术。开发废弃线路板全值化清洁生产技术,有色金属、贵金属回收深加工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环保型废旧线缆回收利用集成技术,环保型废弃橡胶制品高值化利用集成技术,生物柴油生产新技术,再生资源原料、加工利用和产品技术标准和规范。
——示范工程。惠州市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工程。2010年实现处理废物126万吨。其中废旧汽车5000辆/年,废旧金属24万吨/年,废旧电子电器34万吨/年,废玻璃、废纸40万吨/年,中远期总产值达500亿元。清远再生资源示范工程。规划到2012年,实现处理各类再生资源180万吨,产出各类再生原料170万吨,总产值35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汕头贵屿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利用示范工程。2010年全镇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利用总量达100万吨,产出再生原料96万吨,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6%。东莞中堂造纸产业示范工程。规划容纳造纸企业20家,年造纸能力约400万吨,年总产值达到150亿以上。肇庆亚洲再生金属产业示范工程。规划年处理15万吨以上再生塑料原料、15万吨以上废铝料、45万吨以上废铜料、15万吨以上废钢铁料,实现年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吴川市再生资源示范工程。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年收购废旧塑料及废旧金属30多万吨,年总产值约20亿元。
——发展任务。建立健全秸秆资源收集储运体系。在秸秆主要产区,积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服务机构,培育一批秸秆收集储运龙头企业。完善秸秆田间机械化处理体系,推广农作物联合收获、秸秆捡拾打捆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选择人口集中、高速公路沿线、机场附近,以及秸秆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秸秆资源丰富的区域,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在还田区域内基本杜绝秸秆焚烧现象。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继续加大力度开展秸秆能源化研究。积极发展秸秆沼气,提高农村能源使用效率,建设一批秸秆沼气示范点。合理推进秸秆发电和秸秆纤维乙醇燃料应用。促进以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根据秸秆产地产业发展特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不断拓展秸秆原料化利用的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秸秆工业原料化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努力建设一批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示范基地。
——区域布局。在全省农业比重较大、秸秆资源丰富的郊区(县)布局15个左右秸秆机械化还田工程示范点,每年实现覆盖1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年处理秸秆10万吨左右。在秸秆资源较丰富、经济较发达的广州、惠州一些县(市区)建立10个秸秆资源收集储运中心。主要建设秸秆储存设施和购置粉碎、打捆等秸秆初级加工设备。在全省的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建设秸秆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建设秸秆固化、炭化和秸煤混合成型加工点300处,每个加工点年处理秸秆3000吨以上。重点在秸秆资源较丰富,经济水平较高的广州、惠州、汕头、韶关、湛江、茂名、肇庆一些县(市、区)培育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计划至2015年,全省重点培育扶持年利用秸秆为原料5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约15家。结合广东省实际,着力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扶持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在省会广州和秸秆资源最丰富的湛江分别建设1家省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在广州、汕头、湛江、韶关扶持发展10家左右秸秆还田机械、秸秆气化设备、秸秆发电设备、秸秆固化成型设备、秸秆板材加工设备的生产制造重点企业。
——重点发展技术。一是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和秸秆纤维发展乙醇燃料等。二是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技术:如纸浆原料、保温材料、各类轻质材板的原料、可降解包装材料、编织用品等,或从中提取淀粉、木糖醇、糖醛等化工原料。
——示范工程。选择适当地区和领域开展体现技术特色、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的技术与产业示范,包括: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工程、秸秆收集储运示范工程、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示范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工程。
食品饮料、医药、森工造纸、纺织服装行业要不断延伸和拓展资源综合利用的范围和空间,逐步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发展任务。支持粮油加工、调味品制造、饮料制造、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等食品饮料类重点行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废料综合利用率。
——区域布局。积极推进佛山三水饮料和湛江、阳江水产品加工等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三水饮料基地要结合利用上游企业产生的啤酒酵母泥等大宗废料,设计、开发下游产品。湛江水产品基地要引导区域内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实现水产品加工废料规模化利用。
——重点发展技术。发展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废料利用技术,多糖类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富含油脂的加工副产物利用技术,绿色包装技术,新型油脂萃取技术,啤酒酵母泥综合利用技术。
——示范工程。一是豆渣(废水)综合利用。开展豆渣(废水)精深加工项目示范,综合利用豆制品生产过程产生的豆渣和有机废水,提取蛋白质、多糖、大豆异黄酮、皂苷、维生素、胰蛋白酶抑制剂等产品。二是味精废水综合利用。大型味精企业利用味精废水生产饲料蛋白、生物农药、絮凝剂等产品。三是米糠精深加工。利用米糠加工精制成米康油、植酸和肌醇。四是麦麸精深加工。大型面粉生产企业通过配套建设麦麸精深加工项目,提取维生素E、木糖醇等高附加值产品。
——发展任务。一是原辅材料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中药原料自身富含的各种药物成分,进行多层次提取利用;在生物制药领域,利用其他行业产生的废料提取有用的药物成分;在化学制药过程中,通过回收副产物进行药品中间体的合成。二是中药残渣综合利用。对原料药生产环节产生的中药材废渣,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作饲料添加剂或农作物肥料。
——区域布局。依托现已形成的产业基地,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综合利用,形成规模效应。
——重点发展技术。发展原料药材的高效单元提取分离技术,中药残渣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发酵提取技术,苯乙酸回收技术。
——示范工程。一是中药残渣综合利用。依托我省规划建设的中药规范化种植基地,利用中药残渣开发有机肥料和饲料添加剂。二是生物发酵酵母提取。在我省制糖企业集中区域,建立配套的生物制药工程。
——发展任务。一是发展以木纤维为原料的纸浆。在粤西、粤西北和粤东地区加快原料林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在适宜地区拓荒造林,并适度发展竹子制浆造纸。二是废纸的充分利用。建立健全废纸回收系统和加工利用体系。三是蒸煮废液和固废物的回收利用。鼓励造纸企业利用蒸煮废液生产工业酒精、木质素磺酸盐和粘合剂等副产品。
——区域布局。依托湛江制浆造纸基地、东莞纸品基地和江门银洲湖纸业基地等三大基地以及包装纸板区、生活用纸区、文化用纸区、纸浆区、纸制品区等六类重点产品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技术。发展林纸一体化建设基础性技术、废纸制浆技术、非木材纤维原料制浆技术、高得率制浆技术、造纸化学品开发。
——示范工程。一是林纸一体化。依托湛江年产70万吨木浆项目,开展速生纸浆林的高效集约栽培、制浆造纸高效利用、装备国产化等关键技术和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的研究。二是废纸制浆。建设高效低污染废纸制浆示范工程,开发利用高效废纸脱墨技术、工艺和配套装备,研制废纸高效专用脱墨剂,研究废纸浆造纸湿部化学体系和热熔性胶粘物高效脱除技术。三是竹浆制浆造纸。以广宁县为中心建立竹材制浆造纸重点示范基地,开展对竹子材性和纸浆纤维品质快速预测以及竹子制浆造纸环保新工艺、新技术研究。
——发展任务。一是原料与助剂回收。对化纤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原料、棉纺织工业中的碱、印染工业中的染料和助剂等具有回收价值的原辅材料进行回收。二是余热利用。对纺织印染行业高温废水、锅炉烟气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区域布局。以东莞大朗镇、东莞虎门镇、佛山西樵镇、广州新塘镇、汕头谷饶镇、开平三埠镇等纺织园区或纺织基地为依托,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发展技术。重点发展水重复利用和中水回用技术,原料、助剂回收技术,余热利用技术,水处理污泥综合利用技术。
——示范工程。一是纺织废水中水回用。建立纺织废水中水回用示范工程。二是生态纺织工业园区示范。在规模较大的纺织基地集中供水、供热和供电,废渣、废水集中处理。
省经信委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及政策措施,并会同省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环保、建设、工商、税务、物价、质监等部门,建立“统一管理、依托各方、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做好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工作。
加快建立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对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辖区内资源综合利用的管理、监督和协调工作。加快制订本地区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规范、引导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将资源综合利用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注重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将项目建设纳入当地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确保其用地性质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本《规划》涉及的有关基地、园区等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报批。
积极推动制订《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广东省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广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等资源综合利用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制度体系,加强各项法规和制度的执行检查力度。
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建设。制定《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行动计划》,制订和修订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电子废弃物、废纸、废旧汽车等领域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生产、产品质量和技术规范等标准,并以基地、园区和企业等不同类型的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试点建设为重点,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尽快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统计制度。将我省重要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数据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由省统计部门牵头,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配合,尽快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统计制度。加强对资源的计量管理工作,为评估我省行业和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供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资质、资格审查,督促企业落实资源综合利用、改善和规范管理。
组织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科技攻关,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在科技项目立项上,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大对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一批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国际合作,共同攻克和破解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
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资源节约技术和装备水平。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技术政策、技术开发计划和技术导向目录。全省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进步。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开发和应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认真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申报工作,支持符合国家有关税收减免政策规定的企业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减免税。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发展前景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将符合国内外先进标准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并鼓励大宗用户的采购和使用。
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统筹利用好现有与资源节约有关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制和推广及技术改造,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各级政府资源综合利用管理系统和监督检查机构能力建设等。金融部门要为企业融资积极创造条件,在信贷方面给予必要扶持,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上市。
相关行业协会要强化行业律和技术服务职能,积极协助政府推进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在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政府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法规、政策、规划等发挥参谋作用,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管理交流、人才培训工作,协调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研发,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协助开展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监督管理,促进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加快建立健全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公共信息和情报网络系统,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信息,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推广、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分层次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培训工作,提高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管理人员、服务机构人员的资源节约执法监督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