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产业融合发展”)做出部署安排。为此,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负责人。
记者:请介绍一下《规划》的出台背景。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均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国办《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产业融合发展做出具体部署。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在一产,关键在二产,亮点在三产。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记者:我看到,“十一五”“十二五”农业部都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此次编制的《规划》有什么新特点?
答:特点有三个字:“延、融、新”。“延”,就是《规划》延续了前两个五年规划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脉络。“融”,就是《规划》将融合理念贯穿始终,融合环节方面,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服务;融合主体方面,涉及农民、企业、政府以及新型经营主体;融合业态方面,除传统业态外,涉及新型流通、“互联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方式方面,涉及一产连二产带三产,二产前延后伸,三产连通一二产,产业、产村、产城融合等。“新”,就是《规划》适应新常态、遵循新理念、重视新技术,新常态方面,要求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市场变化;新理念方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规划》始终;新技术方面,要求适应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变革带来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变化。
记者:当前,推进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业生产基础坚实,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三年超过12000亿斤,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提高到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到2015年底,超过250万个。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5年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0%。
“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系列“三农”政策为加工业和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工产品消费需求快速扩张,新型服务消费不断扩大,为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新兴技术加速创新应用,为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Page]总的来说,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坚实、机遇难得。
记者:推进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总的思路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重点把握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融合活力,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绿色生态、促进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合作、拓展融合空间,坚持利益共享、增进人民福祉等五项发展原则。
记者:请您描述一下,“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的目标是个什么样子?
答:我们在目标定位上,重点把握了两个词,“产业”与“融合”,然后定性定量描绘。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左右。二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到2020年,力争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9.5%左右,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80%,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三是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
记者: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一产、二产、三产发展分别有什么要求?
答:第一,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一是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促进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筛选推广加工专用品种,鼓励引导企业带动建设专用原料基地。三是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第二,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一是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开展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区域、品种范围及资金规模。二是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特别是玉米深加工;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开发多元化、多功能、多特点主食产品。三是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开展秸秆、稻壳、果蔬皮渣、畜禽骨血等副产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
第三,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一是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二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各领域渗透应用,鼓励电商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互通,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林、牧、渔)家乐、休闲农庄、聚集村等,发展观光、体验、创意农业等新业态。[Page]
记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创新融合机制,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鼓励一批优势企业突出主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力争成为产业融合领军企业。二是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积极引导一产接二连三、二产前延后伸等多种融合,打造产业融合先导区。三是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记者: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区域布局、产业结构优化上,有什么要求?
答:总的要求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进融合发展。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专用品种生产,积极推动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依托重点加工产业,合理布局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传统食品加工业,推进冷链物流、智能物流等设施建设。依托各地特色农业农村资源和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美丽休闲乡村,培育特色小镇,打造休闲农业品牌体系。依托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培育一批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
具体来讲,就是对粮油生产核心区、经济作物生产优势区、养殖产品优势区、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贫困地区等融合发展区域进行功能定位;对粮棉油糖加工业、果蔬茶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重点产业进行产业内及产业间的布局;对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区进行布局,逐步打造成产业融合先导区。
记者:实现《规划》的目标任务,有哪些务实举措?
答:为实现目标任务,《规划》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4项重大工程。一是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开展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等能力建设。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重点开展初加工、主食加工、质量品牌提升、技术集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三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重点开展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改造、品牌培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四是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重点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产业融合先导区、优势及贫困区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