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鹤山公路事务中心强化党建引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始终坚持创新在行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致力打造传承匠心、培育“红色公·匠”人才、助推公路创新发展的平台,创建了全省公路系统首个“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该中心创新研发新技术、运用新成果实现公路管养降本提质增效,努力推动公路养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鹤山全力建设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
一是坚持务实求新,注入养护机械化“新动能”
为让有限的公路养护资金发挥出最大效应,鹤山公路事务中心创新工作室团队通过“小改革、微创新”升级改造现有机械设备,推进养护作业提质增效。利用轮式多功能机改装的绿化修剪装置,草带修剪效率提高了4倍,大红花绿篱顶部修剪效率提高了11倍,且作业安全系数也大大提升。在现有轻型自卸养护车的基础上研发出的车载新能源高压冲洗设备,路面清洗效能可达每天20公里,相当于7个人工清扫的工作量,也可以用于绿化喷洒。以上两项装置均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仅有效降低养护工人劳动强度,保障作业安全和交通顺畅,还大幅提升日常养护工作效率,实现了小改造大成效的目标,助力公路高质量发展,为“百千万工程”的联通和畅顺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注重成果转化,打好创新应用“组合拳”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因路施策,对症下药开展技术创新探索应用。在G325线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表面处治应用HVE超黏磨耗层罩面,有效提高路面质量,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在国道325线址山路段,应用试验公路标线新材料(长耐久高逆反射双组份标线技术),提高了夜间行车的视觉效果与舒适度、安全性。在G325线、S270线、S272线路面修复中推广应用新型混合修补材料,耐用度是普通冷补沥青的5-10倍,每修补路面100平方米约可节省材料费5万元,切实推动鹤山公路养护降本提质增效。
三是坚持引智助力,开启智慧养护“新模式”
以实现对公路养护全过程、全要素的科学化、智能化、主动式、预防性管理为目标,探索应用公路路长制平台、智能车载巡检系统等,以“互联网+公路养护”开启智慧养护新模式。智能车载巡检系统可对路面快速巡检、病害识别去重并自动生成病害处理工单,养护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可在平台内规范进行日常工作任务上报、安排和检查,将日常养护全流程纳入平台监管。同时,持续完善和拓展平台功能,使群众需求、日常管养、应急处置等事项形成闭环信息化管理,做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联动性。采集的道路技术状况指标、路面病害、维修处理等信息,结合历年养护维修工作,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整合等,对路面技术指标变化、病害发育程度进行预判,变被动养护为主动养护,科学制定养护方案,提高养护智慧化、科学化水平。
四是强化产学研用,奏响协同创新“交响乐”
积极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与江门市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就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公路创新项目研究与科学技术协作,建立“学、研、教、用”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公路养护建设科技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升转化。与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专家联合开展了“在高性能半柔软性复合型、高性能冷补型等路面新材料创新应用”“对公路坑槽、车辙等路面病害处理研究”“在水泥路面‘白改黑’工程中应用微裂均质化再生技术的研究”“高性能热相粘结材料在桥面铺装工程研究”、长耐久高逆反射双组分标线等多项养护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开展路桥专业技术知识培训8场次,携手推动一批公路养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培育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一批养护一线热点难点问题,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公路养护效能升级,进一步畅通“百千万工程”上下联通的国省道公路主动脉,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文/鹤山公路事务中心 罗月好;图/鹤山公路事务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