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区公路事务中心以养护中心党员先锋工作室为支点,组建“四新”试验工作组,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公路基础养护材料着手,积极探索四新技术,开展新材料试验工作。
“四新”试验工作组由包含高级工程师1名、中级工程师5名、班组技工人员20余名。为提升技术力量,还特邀长安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博士生导师2名加以技术指导。在研究解决特大桥快速修复桥面病害难题和沥青路面裂缝病害修复耐久性课题上,通过一系列新材料的应用试验和观测,相关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试验效果良好。
当前常规裂缝处治主要手段是采用热熔工艺,将以沥青为主要材料的灌缝胶灌入裂缝内部,受灌缝胶材料品质和热熔工艺的限制,热熔灌缝胶流动性一般,不能完全流入缝隙深处,只能在裂缝表面形成一层覆盖表皮,起到暂时封水的作用。随着裂缝的不断扩大和胶体老化,覆盖在裂缝表面的灌缝胶会逐步失去封水的效果。此外,对于裂缝形成初期的微小裂缝也无能为力。这是常规热熔沥青灌缝工艺难以处治的“顽疾”。
针对常规热熔沥青灌缝工艺“顽疾”,“四新”试验工作组通过市场调研,开拓性引入新材料常温焊缝胶和路面修复更新剂,并于2023年8月4日在S272线江沙路金坑加油站段进行应用试验。经过一段时间试验观测发现,常温焊缝胶具有高温不流淌、低温不脆裂的特性,渗入裂缝内的胶体与裂缝两侧的粘结面熔合度高,在车辆反复的作用下,表面形成较厚的保护膜,下雨冲不走,而内部仍然保持液态状态。经对比,常温焊缝胶对大中类型裂缝处治效果良好,相比传统灌缝有一定优势:一是裂缝闭口封水效果好,液态会随着自重渗入到裂缝内部,并始终保持液体状态,可随着裂缝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状态;二是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因材料无需专用加热灌缝设备,施工简单方便,效率高。后续,四新试验工作组将扩大试验范围,开展微小裂缝处治试验,以加快推进公路预防性养护向智慧绿色、精细高效、快速便捷方向发展,进一步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路面修复更新剂创新解决了当前各类密集的细小裂缝、轻度网(龟)裂和麻面露骨的沥青路面病害在没有形成坑槽的情况下的日常养护的难点,采用喷洒、涂刷的工艺,精准有效处治这些病害,路面焕然一新,提高路面抗滑能力和使用寿命,路面静音、防水的效果明显,使养护精细化成为可能。
外海大桥是连接江门和中山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长1770.7米,建成通车至今35年。近年来,随着交通量不断增加,桥面铺装产生坑槽、网状裂缝、破碎板、板角断裂等病害,严重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以往在开展外海大桥桥面养护应急维修时,以使用沥青冷补料为主。由于该材料耐水性和粘结性不够、初期稳定性不足,坑槽修补耐久性不佳,遇水容易反复出现病害,不但无法达到修补的效果和目的,还会加大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养护成本。2023年6月,市区公路事务中心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胶”修补破损桥面铺装,虽然修补效果理想,但是该材料成本较高,施工工艺复杂,需要控制温度且3小时后才能形成强度,长时间封闭交通也成了该材料在通行效率要求高的场景下应用的“硬伤”。因此,如何使用“四新”技术,缩短公路养护工程施工时间,提高修补效能和效率,降低修补成本,便是“四新”试验工作组寻求突破的问题。
2023年7月初,“四新”试验工作组瞄准高校研发创新资源,依托长安大学开展“产学研用”的专项合作计划,借助“外脑”智库,主动探索攻克雨水、高温、桥梁振动等复杂环境下桥面病害快速修复工程技术难题,实地场景试验应用高校最新研究成果,保证“四新”技术在路面病害的治理和公路养护上能“对症下药”。
7月下旬,“四新”试验工作组在外海大桥首次试验应用长安大学创新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高强快速自固化路面修补材料”。该材料通过集料配比后冷拌冷铺,30分钟就可以达到40MPa强度,性能基本与原桥面相当,可快速放开交通,施工占道时间约为传统工艺的1/6,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和开放交通时间,有效降低了公路维修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
从现场试用情况来看,该材料施工工艺简单、强度上升快,施工中无粉尘、烟气等有害物质排放,做到了绿色节能环保施工,还可以用于雨天沥青路面的快速修复。经测算,该材料施工成本也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胶”的1/6。
经过两个月持续观察,以上两种新材料依然保持着良好性能,初步解决特大桥快速修复桥面病害难题、沥青路面“顽疾”裂缝病害修复耐久性课题。
下一阶段,市区公路事务中心将按照上级各部门的工作要求,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落实精细化养护要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害对症下药,积极探索养护市场新材料,加强与高等院校交流合作,拓展“产学研用”创新,开展“四新”技术培训、加大研究成果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用高效融合,推动更多“四新”科研成果在我市公路养护领域转化,为公路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支撑、新动能,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图文/江门市市区公路事务中心 王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