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鹤山公路事务中心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一直致力打造传承匠心、培育“红色公·匠”人才、助推公路创新发展的平台。依托工作室平台,该中心下属共和养护站工作分室以解决难点问题为突破口推动技术创新,成功改良绿化修剪装置,全力推动公路养护提质增效。
转变理念
共和养护站负责管养省道270线鹤山辖区路段,该路段草坪面积约70000平方米,绿篱约5500棵,绿化修剪任务繁重,以往主要依靠人工修剪,存在效率低、安全隐患多、工期较长、路容路貌无法提质等瓶颈问题。为有效解决日常养护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和养护站工作分室创新提出由人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转变的思路,由此开启装置改良之路。
在全面了解市场上各种绿篱修剪机的性能后,共和养护站租赁了一台车载式多功能绿篱修剪机进行试验作业,每次作业至少需要两人,1人负责驾驶货车,1人负责在后方使用遥控器操作修剪机。试验过程中,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林振然多次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实地测试和数据分析,发现该设备存在作业速度不匹配、“车走了但草还没被修剪完”,养护工人作业强度高,设备售价高,日常维护成本较高等不足。因此,团队着眼改进不足,进行新一轮的创新。
找准目标
下一步,团队把目光瞄向了该养护站的MX-75WJ轮式挖掘机,大胆提出在轮式挖掘机上通过技术改造加装绿化修剪机装置,实现机车进行绿化修剪的建议。该建议得到鹤山公路事务中心领导的充分支持和肯定,并迅速组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机械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绿化机械改造技术攻关小组,为该技改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力和资金支持。
随后,技术攻关小组成员一步一个脚印,明确机械化绿化修剪的工况需求,找准技改方向和目标。他们充分结合轮式挖掘机和绿化修剪机的性能特点和优势,经过探索研究,将两者二合为一,实现轮式挖掘机“一机多用”,通过机械结构、液压系统、电控系统改装,在轮式挖掘机原有的标准铲斗和机械抓手两项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绿篱修剪和路树灌木修枝功能。为适应不同工况的修剪作业,团队在绿篱修剪装置配置直刀的基础上,增加圆盘锯,并统一标准接头,实现直刀与锯之间相互兼容转换,既可以处理中间绿化带草坪、修剪两侧绿篱和边坡,也可以修剪路树高枝,功能转换较为简单、便捷,实现一套装置多种功能。
攻坚克难
为争取早日实现挖掘机专用绿篱修剪装置的技术改造,该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技术攻关小组,着眼改良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逐个攻破技术难关。一是开展机械结构改装,根据挖掘机铲斗连接耳板尺寸,自主设计了绿篱修剪装置与挖掘机的连接支架。创新工作室提出“研+产”运行模式,即由创新工作室提出生产要求和技术方案,与机械专业生产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生产制作与调试。二是开展液压系统改装,在原液压系统上增加对绿篱修剪装置的液压输出,且不影响原挖掘机的各项作业性能,做到互不干扰,相互兼容;三是开展电控系统改装,利用挖掘机现有控制手柄,增加控制按钮,实现对绿篱修剪装置刀具的旋转切割的控制。此外,技改小组还研究解决了其他零部件或系统问题,使改装后的装置能够平稳、充分地发挥一机多用的性能功效。
以用促改
在工作室团队和技改小组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9月,挖掘机专用绿篱修剪装置顺利落地并投入生产工作中。相较以往采用人工进行绿化修剪或租赁车载式多功能绿篱修剪机,技改后的挖掘机专用绿篱修剪装置表现出强大的优势,作业速度可控、动力充足、操作灵活、范围更大、效率大大提升,作业效果好,作业安全系数大大提升,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装置性价比高。
技改绿化修剪装置项目的成功落地,离不开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良好运作机制,它是朴实的公路人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的智慧结晶。即使前路充满挑战,鹤山公路人依旧孜孜不倦、开拓创新,将创新理念融入养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发扬鹤山公路人“三石”精神,全力推动公路养护提质增效,促进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