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农行办理不动产相关业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市上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全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当前,“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全面展示我市“十三五”奋斗历程和发展成果,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聆听侨乡大地的精彩故事,记录和见证中国侨都砥砺奋进、改革发展的铿锵步伐,并推出“奋进‘十三五’ 共圆小康梦——‘十三五’发展江门一线走读”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任务摘要
加快构建促进创新的经济体制架构,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激活市场,释放活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
——《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数读成效】
1、开办企业时间从2017年的13.9天、2018年的3.39天、2019年的0.39天压缩至目前的0.08天。
2、我市不动产登记申请材料从原需提交1套14份书面材料简化为“零提交”,申请时间从原窗口办理需时40分钟,压减至10分钟内。
3、我市不断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已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90个工作日内,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55个工作日内的改革目标。
4、截至今年9月,累计已有660个项目的相关审批采用承诺制管理,其中今年共有295个。
江门作为
敢创新打硬仗 向改革要动力
8月21日,中央依法治国办在《人民日报》刊登《关于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江门市(“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项目位列其中,我市改革成效再次获得国字号“认证”。
“十三五”以来,江门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始终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让群众、企业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促使全市营商环境根本性好转。而改革的显著成效,也成为江门各级各部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大气派谋篇布局,在细节处精益求精”所描绘的华章。各具特色的招数,记录着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智慧;坚定铿锵的改革步履,勾勒出一个城市向上生长的脉络,更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质。
“开办企业1天办结”获全省复制推广
“以前听说办理证照需要到行政服务中心拿预约号、再‘排长龙’,不仅时间长,手续还复杂。没想到,现在办理起来这么便捷。手机操作,智能化秒批,真的太方便了。”今年5月12日,蓬江区蛮牛餐厅负责人高泽添通过手机操作之后,现场领到全国首张智能许可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开办企业是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第一关,其便利化程度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从2018年起,我市就推行开办企业“一窗通、一网通”服务,将传统办事流程改造为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流程,开启开办企业全景式服务,开办企业时间压缩为5个工作日内。
2019年以来,我市持续简化企业登记环节,实现企业设立登记0.5个工作日内办结、印章刻制备案2小时内办结、符合条件的新办纳税人申领发票即办的服务模式,全市全面实现“开办企业1天办结”。
开办企业时间从2017年的13.9天、2018年的3.39天、2019年的0.39天压缩至目前的0.08天,江门“开办企业1天办结”经验被全省复制推广。
同时,为杜绝因为“先证后照”让企业走入“死胡同”的尴尬境地,2017年5月江门市被批准成为全省“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市后,精准聚焦量多面广的市县两级审批事权,于2017年8月和2018年5月先后实施134项审批事项分类改革,其中有16项在全省率先实施,实现“四减一提升”(减流程、减时间、减材料、减成本、提效能),其中在全省率先推行3轮食品药品许可承诺制改革,审批流程压减一半,审批时间压缩90%以上。
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共办理涉及改革事项业务81489宗,惠及企业73340家,累计为企业节省66.96万个工作日,压减率49.72%;减少申请材料17.21万份,压减率29.28%,有效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今年,我市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对全市适用的275项行政审批事项开展分类改革。
同时,我市还全面加快推行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充分利用省、市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共享、统一电子证照服务、统一电子印章服务等数字政府公共支撑能力,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证”。全市11433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中的9115项实现了网上可办,网上可办率达到80%。
此外,持续推进不动产交易登记集成改革,在开发了“税证联办”系统后,我市不动产登记申请材料从原需提交1套14份书面材料简化为“零提交”,申请时间从原窗口办理需用时40分钟,压减至10分钟内。
打造项目审批“高速公路”
“真是太快了!”去年5月24日,开平翠山湖科技园,建邦杭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动工,广东建邦杭萧装配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海明情不自禁地感叹。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二个、江门市首个“交地即开工”的项目。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造项目审批“高速公路”。当前,我市已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90个工作日内,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55个工作日内的改革目标,已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
主要审批事项从原来的99项压缩到64项,1823个项目实施并联审批(截至今年9月底),施工许可阶段从42天压缩至20天,验收阶段由33天压缩至10天办结,56个项目应用了区域评估结果。
而作为项目审批的创新手段,自2017年9月在全省率先试点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以来,我市各项基础条件不断夯实,改革成效逐渐显现。目前,我市共有17项审批事项试行承诺制,承诺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截至今年9月,累计已有660个项目的相关审批采用承诺制管理,其中今年共有295个。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联合审图已全面推行,审图时间控制在15个工作日内。市政公用服务更是进行了统一规范管理,200个项目的水电气报装接入服务通过工建平台申报(截至今年9月底)。同时,我市还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平台覆盖各部门和市、区、镇(街)各层级,与10个省级平台、7个市级平台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应用。
PPP工作实现“七个第一”
近年来,我市引领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创新,成功推动以江门大道及配套道路为核心的千亿投资交通大会战,顺利解决了江门市“大发展”“大建设”中资金需求的难题;成功发行黄茅海跨海通道资本金专项债券,保障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主体站房工程建设资金,完善我市与广深港澳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行 土地储备专项债券,保障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优化债券资金投向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为万亩园区发展注入“助推剂”,辐射带动产城融合格局。
特别是我市积极推动以PPP模式为重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更是实现了成立全省第一个市级PPP中心、建立全省第一个PPP咨询服务机构库、设立全省第一支地市级PPP融资支持基金、完成全省第一例存量项目PPP改造、成为中国PPP基金在广东省第一个成功签约落地的地市、财政部PPP示范项目数量全省第一、获得财政部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全省第一等“七个第一”。目前,全市已有41个PPP项目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管理,累计总投资规模约356亿元,市本级和辖下三区四市PPP项目实现全覆盖,涉及市政工程、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保、交通运输、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
观大势,谋大事。包括PPP工作在内,我市始终坚持抓住财政改革龙头,找准发展前行路径,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出招”,在调整完善财政体制、专项资金管理、涉农资金整合、全面预算绩效等多个领域开足改革“马力”,通过下放蓬江区、高新区(江海区)土地收储权限、建立全市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统筹机制、实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激发各级干事创业积极性,加快构筑现代财政制度“实墙”。
一线走访
打造市民身边的“政务服务大厅”
“以前办理营业执照要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现在在银行就能打印。提前在网上提交相关资料后来这边打印,1分多钟就可以拿到,真的太方便了。”蓬江区阿顺记餐具店负责人陆恩顺在建设银行领到由STM智慧柜员机打印的营业执照时开心地说。
今年7月2日,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市金融工作局,携手中国工商银行江门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江门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江门市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门市分行、江门农商银行5家银行,首批上线“政银通办”服务。5家银行分布于全市的332个“政银通办”服务专区同日发布对外服务。
“政银通办”服务是我市深化“互联网+政务+金融”服务创新举措,服务依托江门市“数字政府”建设成果,充分利用银行网点辐射范围和智能服务终端分布宽度优势,实行“百项政务服务进银行网点”工作,拓展政务服务受理渠道,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市民身边的“政务服务大厅”。
“现在在银行可以办理不动产登记了,还可以把我的证件寄到家,省时又方便。”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门市分行的政务服务综合专窗前,赵慧贞竖起了大拇指,她在该窗口办理了不动产登记业务并通过EMS把证件邮寄到家。
为进一步方便市民办理不动产业务,对于首批设立的“政银通办”服务专区,我市还率先将全国首创的不动产登记税证联办模式前移至银行网点的“政银通办”服务综合窗口。
(文/图 记者/陈敏锐)
(本文来源:江门日报2020年 10 月 19 日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