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时尚,在江门蔚然成风。今年是《江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四周年。近年来,江门坚持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高位部署,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全程分类体系,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新路径。
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从“规定工作”到“自觉动作”,江门通过主题活动大动员、学校教育全覆盖、公共机构走前列、社会组织齐参与,引导越来越多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如今投放知晓率97.5%、参与率90%以上。
垃圾分类好习惯,正深深地改变江门居民的生活。
几乎每天早晨,蓬江居民郑阿姨都会提着两袋垃圾,分别放进两个不同垃圾桶。“一袋是厨余垃圾,另一袋是其他垃圾,我们在家里就分好了。”
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不仅是郑阿姨个人的习惯,如今,家人邻友也在遵守着这个约定。
正确做好前端投放是基础所在。近年来,江门由点及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从“一个筐”到“四分类”,因地制宜建设分类投放点,推动点位提档升级,引导居民定点投放,“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广为传颂。
江门“分类体验日”活动来到东风乡垃圾分类收集站,站内干净整洁、分区清晰。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在蓬江区胜利路东风乡垃圾分类收集站,督导员吴惠容正将垃圾桶摆放整齐,这里干净整洁,有别于传统转运站,令人眼前一亮。
“大家有所不知,这里原先是投诉较多。”吴惠容介绍,收集站服务周边8000多名居民,日产垃圾较多,人流密集,日常工作产生的噪音和气味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为此,结合老旧社区改造,该转运站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有了大变样。
收集站内,垃圾投放分区清晰,信息公示、分拣制度一目了然,除臭机、灭蝇灯、清洗机、排污管道、洗手池等一应俱全。而且,收集站左侧门的卷闸长期只落一半,方便居民随时投放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右侧门则在每天下午3点至5点开放,方便居民进入站内投放可回收物或有害垃圾。
江门市蓬江区东风乡垃圾分类收集站,其他垃圾每天收运两次。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蛮好的,很方便的,弄得清清爽爽,我们出来丢垃圾很方便,也没影响小区环境。”对于不同垃圾分类投放的做法,居民张建新直竖大拇指。在蓬江区,类似东风乡这样的2.0版垃圾分类收集站,共有6座。
日常产生的四类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占比最大。为避免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江门实行“固定路线、固定时间”分类收运,不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厨余垃圾方面,江门还专门出台了《江门市厨余垃圾管理办法》,增加厨余垃圾密闭运输车辆,保障厨余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做到日产日清。
目前,江门市建成垃圾分类转运站79座,配备分类收运车283辆,不同种类的垃圾都有自己专属的“家”,更有各自的“专车”运送至垃圾处理厂。
在台山市静脉产业园,一辆辆生活垃圾运输车缓缓驶入。园区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的中控室里,工作人员紧盯着实时数据,确保从垃圾仓、投料口到出渣口等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运作。
垃圾分类的目的,在于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争取物尽其用。江门作为 重要节点城市,服务管理人口480多万,日产生活垃圾约5000吨。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境,近年来,江门大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规划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
今年5月底,江门5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全部完成并网发电,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进入“焚烧发电”新阶段。
走进蓬江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这里的景象颠覆了人们对垃圾处理厂的固有印象:没有臭味和噪音。该项目占地16.83万平方米,一期处理规模为1700吨/日,年发电量为2.77亿度。目前,蓬江、江海两地生活垃圾全量进场处置。
蓬江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吊机控制室内,“分类体验官”目睹生活垃圾被投入焚烧进料口。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垃圾如何“变废为宝”?进场后,生活垃圾先在垃圾池内发酵,充分发酵后达到最高燃烧效率,再进入焚烧炉,所产生的热能可以发电,所发的电量除厂内自用外,全部并入电网,输送至千家万户,生活垃圾就此变身“绿色电能”,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不臭的秘诀,在于垃圾储存仓采用的密闭式设计,垃圾坑和卸料大厅处于负压状态,气味不会散发出来。”蓬江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提质改造项目技术部经理胡满深介绍,如今新技术迭代,垃圾焚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渣、臭气和污水都能得到有效处理。
除了发电带来的效益,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经过筛分后,可分离出铁、铜、铝等不同金属,余料经综合利用可制成环保砖,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随着5座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当前江门市生活垃圾焚烧总处理能力达5900吨/日(远期处理能力可达8500吨/日);设计年发电量约为10.04亿度,年上网电量约为8.15亿度。
“各处理场所正进一步完善建筑外立面、绿化、厂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将作为科普基地对外开放,扎实推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江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分类新时尚,低碳齐参与”“为地球减负,共建绿色家园”“确认过眼神,你是分类达人”……在江门城区citywalk,你会发现,连锁茶饮、餐厅里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彩旗、标语和广告展板,垃圾分类“氛围感”拉满。
如何用更生动、更有效的方法推动垃圾分类意识入脑入心,让垃圾分类实践形成习惯,让“小手拉大手”形成规模?这是江门一直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课题,也正多措并举带动全民行动,打造独特的宣传普及路径。
江门各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居民参与分类游戏互动。江门晨光社工中心供图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人人齐参与——江门连续两年举办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评选垃圾分类达人,招募志愿讲师、“分类体验官”等,引导并凝聚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全市超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今年,江门还发起“低碳齐参与”活动,由市商业协会、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喜茶、7M CAFÉ、梳芙、布维记、烧柠等门店参与联动,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摆放台卡,引导顾客正确分类,推动垃圾源头减量。
分类进校园——全市51个垃圾分类示范校园各美其美,走进校园,就会发现分类元素散落在校园各处:天鹅湾小学推行分类积分制度和“与校长共进午餐”等激励措施;江门第一职业高级学校、紫茶中学、新会东区学校等建成分类宣教馆、科普走廊、分类驿站等互动体验设施;紫茶小学则开设分类大讲堂,成立古法造纸工作室,依托艺术社团常态化开展分类教育,学生纷纷争当垃圾分类小达人。
第二届江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上,分类集市摊位开展趣味活动,寓教于乐。南方+ 杨兴乐 拍摄
社会共治理——从一个“社会共识”向一场“社会行动”转变,江门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共治”,持续推动习惯养成。在江海区,“宣传+督导”的组合方式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开展多元主体参与协商议事,收集居民述求和意见;同时选取5个社区试点推行“居民端”餐厨垃圾分类督导,打造江海绿色账户app,让市民真切体会到垃圾分类行动带来的变化,从而提升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率。
“垃圾分类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我们每个人约束好自己,做到正确投放垃圾,并带动身边人,垃圾分类的文明建设队伍才会越来越壮大。”江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江门将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用心用情、久久为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志愿者、倡导者,共建美丽家园。
数说江门新时尚
1.江门垃圾分类工作连续5年纳入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或民生实事
2.城区因地制宜建成分类投放点2800多个,新建或升级改造中转站37座
3.7个县(市、区)城区环卫一体化改革全覆盖
4.生活垃圾焚烧总处理能力达5900吨/日,设计年发电量约为10.04亿度
5.成功创建51个垃圾分类示范校园和11个物业小区
6.去年共开展主题宣传1700多场,参与人次超17万人次